▲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在地里查看节水抗旱稻情况
许多城市人或许不知道,水稻种植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甲烷。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其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为了减少水稻的碳排放,人们做了各种努力,然而收效甚微。
今天在安徽蚌埠召开的“长三角节水抗旱稻发展论坛”传来好消息,一种名为“旱优73”的节水抗旱稻,能减少稻田90%的甲烷排放。以一块40万亩水稻田计算,一年可减少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烤田”抑或间歇灌溉,稻田减排可行吗?
水稻种植离不开水,然而,水层在滋养水稻的同时,也把土壤和氧气隔离开来,被水层覆盖的土壤中会滋生大量厌氧菌,由此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根据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在我国,水稻排放的甲烷占农业排放温室气体的30%,整个农业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1%。
▲“旱优73”进入收获期。沈湫莎摄
想要减少稻田“排气”,就要减少水稻与水的接触时间。日本为此发明推广了“烤田”法,即在水稻生长周期中相对不那么需要水的时期,把水排干,让土地能与空气接触;近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欧洲一些农业学家开始采取间歇性灌溉的方法,即监控地下水位,当地下水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灌溉,让水不蓄积在稻田里。但科学家很快发现,水稻能支撑的最长“烤田”周期为两周,间歇灌溉法则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2015年,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稻田里的甲烷排放量将持续增加,向农业要减排指标,究竟可行吗?
节水又抗旱,亩产高了,排放少了
既然是要减水,那么干脆种植旱稻行不行?不行,因为旱稻的亩产量太低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团队经过近30年的研发和完善,将旱稻的“耐渴”基因引入水稻,育成节水抗旱稻。它既非水稻也非旱稻,却可像水稻一样在水田栽培,也可像小麦一样在旱地种植。2016年,这一品种通过国家评审认定。
“我们这个品种,只要保证在出苗、分裂、孕穗灌浆三个阶段灌溉三次‘跑马水’,就能保证亩产量1200斤以上,如果实在没有灌溉条件,亩产也能达到400斤左右。”罗利军说。
因为节水抗旱稻无需将稻苗浸泡在水中,因而从源头上消除了甲烷产生的环境。今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周胜将此品种作为全球农业减排方案,申请欧盟的“地平线2020”节能减排科研计划,项目负责人、芬兰自然资源研究院研究员艾伦看到后,眼前一亮。他说:“在所有方案中,你们的方案是最简单,也是最适合大面积推广的。”
旱涝保收,种植面积跻身全国前五
在安徽蚌埠的淮矿农场,3000亩稻田黄穗低垂,即将迎来丰收。历史上这里并不是水稻种植区,三年前,“旱优73”在这里洒下第一把种子,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50亩、800亩、5000亩……种植面积在三年间实现了“三级跳”。
▲极端干旱试验。(农科院供图)
自2016年以来,节水抗旱稻的种植面积就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今年已达到600万亩,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五个稻谷品种之一,山东、淮北等原先从来没有种过水稻的地区也开始种稻了。
为何节水抗旱稻如此走俏?湖南宁乡金色田园农资公司总经理易靖说,2017年,有着“水稻种植标兵县”之称的宁乡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其后又遭遇80多天的高温无雨,在经历了旱涝双重打击后,300亩“旱优73”节水抗旱稻全部存活下来,一下子在当地打开了知名度。他说,在农民眼中,种植上海选育的节水抗旱稻,犹如买了一款农业保险,旱涝保收。
▲节水抗旱稻与水稻在相同环境下做对比试验,节水抗旱稻表现抢眼。(农科院供图)
周胜表示,农业受气候影响十分明显。近年来,各地极端天气频现,越来越需要选育适应性强的新品种。节水抗旱稻旱地能种、有水更好的特性,使它在发生恶劣气象灾害时也不至于让农民颗粒无收。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