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解决难题,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科院今天正式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据悉,这一报告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特定指标,遴选多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报告所呈现的数据分析成果,可为其他国家落实议程带来有益借鉴,为解决更多全球性与地区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比如,在零饥饿方面,报告综合采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中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结合农业统计数据、地面调查数据、气象站点数据等多源数据,融合遥感信息提取模型、统计模型、生态模型等,提出了指标 / 亚指标的评估方法,实现了指标 / 亚指标的评估和发展进程的监测。对中国粮食生产环境影响的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单位产量的环境影响(用地、用水、化肥过施风险)呈降低趋势,粮食生产系统朝着更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以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正施加负向影响。报告提出统筹农田管理与土地管理,是构建可持续粮食生产体系,帮助实现零饥饿目标的重要途径。
又比如,在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方面,报告通过案例例证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这一目标实现的支撑作用。在案例中重点应用了卫星遥感、互联网、传统统计等多源数据,通过时空数据融合和模型模拟方法,实现了对中国省、市两个尺度地表水环境的高分辨率监测和整体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多年的集中治理,中国地表水水质呈现逐渐改善的态势。中国 2017 年地表水水质较 2016 年有小幅改善,全国范围内西部地区地表水水质总体优于东部地区,重点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表示,面对2030发展议程在全球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组织和企业参与其中,一起为推进联合国SDGs实现进程做出努力。中国用实际行动走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进程的前列,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个人类共同的宏大使命所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做出贡献。此次报告的发布,表明中科院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除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之外产生的又一重大成果,得到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认可,展示了中科院具备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分析、评估和监测工作的较强科技实力。
据悉,这一报告得以成型,是依托正在开展的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该专项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现空天信息研究院)牵头,研发队伍来自国内外多个学科领域的129家科研单位的1200余名研究人员,学科领域涵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技术、遥感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等,执行期 5 年。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指出,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大数据正在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将会促进全新研究范式的产生,地球大数据在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具有巨大潜力。专项可以不断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以技术促进创新机制为宗旨,投入优质精准科技力量,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数据源、方法论、实现案例和决策支持等多方面实现创新,为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重大问题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依据和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未来,地球大数据专项还将继续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工作,定期出版《地球大数据支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并将通过院内外、国内外合作,加强相关研究成果的集成,争取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加入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的工作中来,为联合国2030议程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