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下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全球博物馆行业顶级盛会——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第25届大会中,国际博协视听、新技术和社交媒体委员会(AVICOM)揭晓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国际视听节(FAIMP)”获奖名单。上海科技馆的纪录片《流星之吻》,讲述了在建的世界最大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于2018年在中国首次完整回收陨石坑,获得国际评委的一致好评,从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提交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斩获纪录片组及科学技术类主题两组别的唯一金奖。
此次揭晓的九大类组别34个奖项中,中国获两项金奖。
《流星之吻》讲述了一块陨石的全“生命链”
短片《流星之吻》的诞生,源于一次突发新闻采访。
2018年6月 1日21时45分左右,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上空突然出现一个火球,由东向西偏北方向飞行划过夜空,有人拍到视频,夜空突然被一颗火流星照亮,发出短暂强光,几秒钟后迅速消失。这是陨石 “生命链”的第一步,坠入大气层时被记录到。
天文馆同事们来找新闻科,由吴国瑛为主策划了中国首次完整回收陨石坑这一新闻事件。吴国瑛和孙乐琦作为“特派记者”亲赴云南,忍受着蚊虫叮咬,光着脚爬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拍摄了第一手视频采访。
火球带动了当地居民寻找陨石的热情,人们开始进行地毯式搜索,全国各地的“陨石猎人”也纷至沓来。然而,在如此高密度的搜索下,陨石坑很容易遭到破坏。来自上海的“陨石猎人”、国际陨石收藏家协会会员张勃说,2016年的青海班玛县陨石坑,在他赶到时,就已遭到严重破坏。
西双版纳这块之后申请命名为“曼桂”的陨石,恰巧掉落在一户对陨石不为所动的人家中。那一天,勐遮镇曼桂村村民玉香怀像往常一样去自家茶园干活,发现一个坑,她用手中的竹竿往里敲了敲,触到了坑里的陨石。在迄今为止发现的500多块陨石碎片中,她发现的是最大的一块,重达1228克。
“如果陨石落在沙质土地上,很难留下清晰印记。如果陨石太大,坑也拿不出来,所以一个大小适中、土质条件合适、保留完整的陨石坑实在太难得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伟彪说。
“曼桂”陨石坑是我国首次完整回收的陨石坑。在昨天的发布会现场,记者看到这个陨石坑犹如一个发了酵的、撒了白芝麻的面包,洞口的平均直径为13厘米,深度为25厘米,入射角度约70度,上面星星点点闪着亮光。徐伟彪说,亮光来自泥土中的云母。
两遇台风,历经30多小时辗转回沪
上海正在建设世界最大天文馆,藏品征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这块 “天外来物”自然成为上海天文馆的 “心仪”藏品。经 “曼桂”陨石主体拥有者张勃与其发现者玉香怀商议,决定将该陨石坠落形成的陨石坑实体完整发掘后捐赠给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技馆为此专门派人前往当地接收了陨石坑实体,并向玉香怀一家颁发了捐赠证书。
张勃说, “曼桂”陨石坑的水分含量很高,如果快递到上海,途中很可能会散架。经过和上海科技馆的反复协商,最终决定采用最稳妥的办法,派专人护送回沪。
2018年8月16日,陨石坑启程运回上海,途中经历了 “贝碧佳”和 “温比亚”台风的双重影响,列车因天气原因两次被取消,工作人员辗转昆明、长沙、南京三个中转站,每一次中转都要抬着装箱的陨石坑随行。历时30多小时,辗转3000多公里,终于在8月18日平安将陨石坑送进上海科技馆库房。
科学家能从陨石和陨石坑中得到什么
保存完整的陨石坑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科学家通过陨石坑可以反演陨石降落前的飞行速度和方向。
结合陨石和陨石坑,徐伟彪推测“曼桂”陨石来自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家族 “吉菲昂”。这个家族约有2500名“成员”,表面大都有黑色熔融脉纹,核心的球粒结构模糊不清,因此科学家推断,这些小行星原本很可能是一颗直径为200公里的小行星,在5亿年前遭受过撞击而解体。
“曼桂”陨石和陨石坑在发布会上经历 “惊鸿一瞥”后,再次与观众见面要等到两年后的上海天文馆开馆。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林清说,希望这块体现完整 “生命周期”的陨石能在2020年如期与大家再相见。
作者:沈湫莎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