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万根针不断刺在身上”、“连穿衣都痛不欲生”、“地狱有几层,痛得生不如死”……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疼痛,你很难体会疼痛病人的感受。
这些是带状疱疹患者、癌症晚期病人对自己疼痛的描述,听着就令人揪心。
一直以来,类似的神经痛折磨着大多数病人。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总体人群神经病理痛发病率达到了8%左右,其中,5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60%接受化疗后的癌症患者,除了忍受疾病的折磨,还得承受着经年累月的神经痛。
大约在二十年前,一场寻找治疗神经病理痛药物的战斗开始了。
如今,一款具有全新机制、可治疗神经病理痛的候选药物SR419在上海宣布进入临床试验。今天,在张江实验室脑与智能科技研究院(脑智院)/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脑中心)的“新型镇痛药物研发进展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和上海赛默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帅博士联合宣布:基于全新机理的镇痛原研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这款全新机制的原研药或可避免成瘾副作用
很多人都听说过吗啡、普瑞巴林等药物的名字。它们在治疗神经痛上都曾风光无限。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却发现,此类药物不是容易成瘾就是治疗效果有限,国外甚至有“吗啡泛滥”这样的说法。
“阿片充满争议,它既是让人减轻疼痛、感受快乐的来源,也是让人陷入成瘾而感受痛苦的来源。”张旭院士坦言,像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特异性受体,能缓解疼痛,但大剂量可导致木僵、昏迷和呼吸抑制。
能不能找到新的作用靶点呢?
经过不懈努力,张旭院士通过近30年对慢性痛的基础研究,发现了慢性痛的药靶及其生物学机理。而李帅和其团队基于张旭院士的基础研究,找到了抑制神经病理性痛和癌性痛的关键钥匙。历经5年药物化学研究,设计出药物SR419,它能抑制神经损伤导致的慢性疼痛,同时该类药物特异作用于疼痛发生部位,不需通过血脑屏障,减少了很多潜在的中枢神经副作用。”李帅表示,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具有药效强及无中枢副作用的潜在优势,有望成为针对该特定靶点的全球首个镇痛药。
产业的新突破,背后是几十年的科研长跑
就在今天,张江实验室脑智院/上海脑中心赛默罗创新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完成签约。产学研的力量将继续推动生物医药的发展。
实际上,每一个良药的背后,都有着雄厚的科研基础作为支撑——李帅本人早在2002就师从张旭院士,开始做基础研究;而张旭院士已在相关领域钻研三十余年。
“如今,生物医药的研发模式已与过去完全不同,靶点的选择、机理的突破等等都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这既需要产业界人士,也需要有基础科研的力量,还需要跨学科合作,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做原研药这件事在广度和有效性上做出新的提升。”张旭院士说。
据悉,眼下,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开发在临床上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和瓶颈。比如,缺乏客观的临床终点指标,主要依靠主观量表进行药效的评估,这阻碍了临床研究的推进。
“能不能在这个领域中实现精准医疗,能不能从动物模型到临床设计真正实现技术上的变革性突破,这是更有想象力的事情,也是我们更想做的事情。”李帅说,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探索可量化的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的临床指标。
作者:金婉霞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