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垃圾分类在上海推行得如火如荼时,沪上科学小将们却把目光投向了太空的垃圾清理。“点燃木星小队”号空间碎片清理卫星,搭载等离子推进器,向着太空进发……
等等,太空环境卫士竟然是一堆废旧纸板做成的?
8月16日下午,在2019上海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结营式上,参加今夏活动的40个初中生分组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成果。
在过去三周时间里,围绕“科技与人”主题,科技馆组织孩子们开展了“地球卫士”卫星概念设计、走进人工智能的世界、小小工匠养成记三个微课题的科学探究,分别针对当下热门的航天工程、人工智能和机械工程领域。结合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大家选择感兴趣的科学项目后分组讨论,尝试给出解决方案,并通过手作模型和海报展示。科学创新的种子,就这样缓缓破土而出。
经典结构+前沿思想,孩子们的创意很“靠谱”
地球资源是有限度的,当资源消耗殆尽,人类必定会为争夺资源而战,未来的出路何在?
这仿佛科幻小说《三体》的故事情节,很难想象,是三个七年级的孩子脑袋里每天思考的问题。凭着同样对能源问题的关注,素不相识的石宇、卞元骏和刘洪澈在科技馆一拍即合。
半人高的海报描绘了他们的科学构想——土卫六探测卫星。拥有液态甲烷湖泊的土卫六,因拥有浓厚大气层而一直被怀疑有生命体存在,一开始就引起了卞元骏的关注。从土卫六英文名“Titan”而来的名字“提坦号之眼”,以甲烷为续航能源,搭载cpu处理器,底部负有重物以保证卫星的垂直降落,带着他们“为人类命运而前进”的科学口号,为探寻新能源向太空出发。
另一边,展翅飞鸟“扑动”着翅膀,“栖息”在下方车轮飞动向前的小车上,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小小工匠养成记”组三个女生的作品,不过,到底是车带鸟飞,还是鸟带车动呢?
仔细观察,原来所谓的飞鸟是四段长棍搭成的四边形“翅膀”,通过大小不一的咬合齿轮与下方小车车轮相连。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当推动小车前进时,运动的车轮就带动齿轮让飞鸟展翅扑腾了。其实,这是达芬奇经典的扑翼结构,通过学习中西方古代机械理论,三个女生“玩中学”,在实践中复原了这种结构。
家长主动加餐“科学课”,学业压力难挡科学热情
从概念想法到模型落地,不过短短几天,背后却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持久的科学热情。
在泡沫板制作的巨型环绕赛道上展示了无人驾驶小车的胡克岩和唐崇礼,是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的同学。平时在学校就爱凑在一起捣鼓编程的两人,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已是家常便饭。由于父母都从事人工智能领域工作,胡克岩自小就对科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进入初中后升学压力加大,学校的基础课程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每天他还是会花一个小时摸索自己喜欢的编程,父母对此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一位女生坦言,自己家里有一墙关于宇宙探索的书籍,这是父母给她买的,她对于太空的兴趣也来源于此。在全社会的科学创新氛围下,很多家长对从前看似无用的“科学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仅加强了对科学创新教育的重视,在培养孩子科学兴趣、激发科学创意方面也舍得大手笔投入。制作了火星探测卫星的付佳琦告诉记者,自从对天文学产生兴趣,父母给她购买的相关课外书就堆满了家里的书柜。
除此之外,学校的科学社团、科创比赛和立足上海各场馆的丰富展览教育资源,也成为孩子们吸收科学养分的好地方。未来,上海科技馆也将持续推进“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科普教育项目,以期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形式。
作者:陈曦 沈湫莎
摄影:袁婧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