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最热门的创业概念恐怕非人工智能莫属了。前有今日头条、商汤科技、云知声等创业标杆,后则是每天都在排队注册的新创业公司。就在这一片火热之中,对于人工智能创业企业到底能走多远的思考也在业内不断被讨论。
在今天举办的云知声AI技术开放日上,作为“过来人”的云知声董事长梁家恩坦言: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炫技”的发展阶段,能否真正和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创业企业们的竞争优势。
“人工智能+”是个伪概念
“人工智能+客服”变成了系统自动应答,“人工智能+相机”把传统相机升级成了“美颜”相机,“人工智能+家电”使家电变得能听懂指令……一方面,“改变”、“颠覆”等词是人工智能创业市场最热的卖点之一,另一方面,它们的创业产品却又只是这些看似“小打小闹”的“玩具”。这让不少老百姓很困惑,这就是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的“魔法”吗?
在很多专家看来,这些只是人工智能进入市场的“切口”,离真正的产业其实还很遥远。
“大约从2016年的人机大战开始,人工智能从学界的一种技术逐渐发展成为市场中的产品。”梁家恩说,随着人工智能产品的逐渐成熟,下一步,能否融入产业将决定人工智能创业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融入产业并不等同于“人工智能+”。梁家恩指出,关键是要以人工智能的思维重构原有的产业生态,其中,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将成为重要的能力。他以云知声的病例语音录入产品为例,这一产品已成功在北京协和医院实现运用,帮助协和医院将每天的病例录入时间从原来的三小时降低为一小时。凭借这一“切口”,云知声可运用其算法优势对病例进行大数据学习,进而对录入病例进行质量监控,目前准确率已经达到了70%。“通过产品切入,在获取大量行业数据后,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来分析数据、找到规律,进而融入产业,并提出优化方案。”梁家恩说,这一过程可能得持续三到五年。
芯片将成为创业企业们瓶颈之困
近年来,人工智能企业造芯片成了这一市场的另一种现象。梁家恩坦言,在接入产业的过程中,人工智能这些偏向于软件公司不可避免的要遇到“硬件”问题,而其中最为核心、也最耗成本的就是芯片。早在2014年,格力空调曾和云知声合作打造一款具备语音指令功能的智能空调,但由于缺少自主芯片,整台空调的售价高达一万多元,这远非普通市场所能承受。
“人工智能芯片和传统芯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算法。”梁家恩介绍说,人工智能的特点之一的海量的数据计算,传统芯片虽然可通过叠加计算及存储单元的方法实现大规模运算,但芯片的功耗和造价也会随之上浮。要设计出一款低功耗、低成本同时具备高运算能力的芯片,需要在芯片设计环节就充分考虑到数据流的分配等问题,这就要求芯片设计方必须充分理解人工智能的算法。“未来,人工智能创业企业造芯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梁家恩说,从2014年起云知声就开始尝试做自主芯片的研发,并已成功流片,今年有望实现几十万级的量产。
作者: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