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饼怪”是美国知名儿童教育电视节目《芝麻街》中的一个角色,它一点也不自律,总是吵着说:“我要吃饼干!”但在后来的剧情中,甜饼怪却发生了转变。为了加入饼干鉴赏家俱乐部,它学会了自律,再也不看见饼干就要吃了。
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自律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自律无疑会带来好处,但过度的自我约束却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从一看到饼干就吵着要吃,到学会克制自己,《芝麻街》中“甜饼怪”这种性情转变的深意,也许最能为父母们所理解。显然,编剧们也希望孩子们能学会自律。
一直以来,科学家关于自律的研究都认为,自律同智商一样重要,它将带来成功。媒体和成功学书籍也对此大肆宣传。
“生活中充斥着鼓励人们更加自律的信息,可自律这事儿没有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利亚德·乌齐尔教授说。
是时候重新思考一下“自律”了。乌齐尔教授及其他研究者的最新研究发现,自律也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自律无疑会带来好处,过分自律却会导致压力增大,并影响到身心健康。这对我们当前倾向于鼓励自律的教育模式提了个醒。同时,研究者们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大家做到张弛有度。
目前,我们关于自律的认知大都来自于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研究,也是他的科学意见促成了《芝麻街》中甜饼怪的性情转变。上世纪70年代初期,米歇尔用棉花糖在孩子们中做了一个实验:参与实验的小孩可以即刻吃掉一个棉花糖,或者再等几分钟,获得两个棉花糖。几年后,那些选择延迟满足的孩子们在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中成绩更好,且出现抽烟、吸毒、长胖及暴力倾向的概率更低。
越自律,越成功?
延迟满足的确是自律的一种表现,不过自律可不只有延迟满足。在心理学上,自律指的是一系列为了追求长远目标而调控当下行为的举动,包括抑制负面情绪(尤其是当你和老板意见不合时)、抵制分心(不刷微博微信),或者在困难面前坚持住。科学家可以使用行为测试、性格测试等多种维度来测量自律值。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关于自律实验的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其他科学家重复验证过。最近一项实验表明,棉花糖实验的真实研究结果也许并不如米歇尔所说的那样明显。然而,大家还是坚持认为,自律会带来成功。
诚然,自律能带来许多益处,关于自律可通过后天锻炼养成并可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新闻也总是很受欢迎。比如说,有研究认为,仅仅纠正站姿或者刻意不说粗话,就可以加强自律并提升学生们在面对困难学术问题时的毅力;而在另一项研究中,那些能戒掉糖果(被视之为强意志力的表现)的瘾君子更有可能戒烟成功。
这些无疑都有一定道理,也引来了教育改革者们的目光。在美国,最早将之应用到学校教育中的是“知识就是力量”项目。该项目希望通过加强一系列小行为,来锻炼孩子们的“心理肌肉”,这样,孩子们就能在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更容易发挥出强大的自控能力。这些小行为包括:有人发言时,孩子们得看着发言者,不能走神;如果两个人在操场上发生了争执,就背对背数到100,不能直接以武力解决。英国政府也将这些提高自控力的方法应用到了学校教育中。
不过,乌齐尔却表示,越自律不一定越好。科学家一直认为自律可产生积极的社交行为,2014年,乌齐尔和他的研究小组却发现,对那些不在乎他人认可的人而言,他们的自律可能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在经济游戏中,这些人通常表现得比别人更自私——特别当这些自私行为无碍于他们的名誉时。在真实世界里,这些行为也可以发生在诈骗等犯罪行为上,要知道,欺诈往往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而是需要精心策划和严密组织——这也是一种自律能力的体现。“自律是工具。”乌齐尔说,“像其他工具一样,使用它的人决定了工具给社会带来的好坏。”
最近的研究也表明,自律还有其他潜在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它会放大道德情感。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托马斯·丹森教授进行了相关实验。他命令学生们使用“非惯用手”完成开门等日常任务——此前的研究表明,这种行为会增强自控能力。实验耗时两周。同时,他通过问卷测量了被试者们的“道德责任感”。丹森教授把学生们带到实验室,分发了装有20只蟋蟀仔的玻璃小瓶及一台经过改装的咖啡研磨机,他称之为“考试机”。考试任务很简单:把小虫塞进咖啡机里。事实上,小虫可以通过咖啡机的紧急出口逃生。
实验结果表明,对那些道德责任感很强的人而言,自律课程帮助他们拒绝实验员的指令。而那些道德责任感不强的人,则比其他人多放了50%的蟋蟀仔到咖啡机里。也许,他们非凡的自控力让他们更倾向于服从命令;也许,高度自律让他们感觉不到把虫子丢进研磨机时的恶心。无论原因是什么,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控制力会与其他个人特质相互作用,最终诱发极其迥异的行为。“它对英雄和恶棍同时有效。”丹森教授说。
自律的人也有脆弱的一面
伴随着高度自律产生的高度服从特性,也会对本人及他人造成伤害。通常,高度自律的人非常靠谱,身边的伴侣和同事早已习惯于他们的默默奉献和付出,而忘记了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因而,被忽视的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人不太满意,认为自己被利用了。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克里斯蒂·周·科瓦尔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2015年,当她还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大学做研究时,科瓦尔要求志愿者先看看新同事们的八卦轶事,而后在将不同的任务分派给新同事们。她发现,只要新同事表现出哪怕是一丁点关于自律的行为(比如用牙线清洁牙齿),志愿者们就倾向于给他们分配更多的任务;同时,志愿者们也会低估这些被选中的新同事为完成工作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似乎,自律的人就能本能般地比别人更投入工作。科瓦尔说,她的很多朋友和同事就这样被“利用”了。“在别人的工作中,他们成了智囊团。”她说。
高度自律的人也很难感受到成就感。研究人员指出,高度自律的人很少对积极或消极情绪做出反应,也许因为他们自动屏蔽了强烈的感情。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马克·穆拉文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指出,虽然这对人的影响比较小,但也足以抹杀掉一段美好的经历。“他们缺失了正常人类的体验感,无法体会到生命的高潮和失落。”他说。
更糟糕的是,从长期来看,高度自律会导致后悔。一项研究让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回想40年前的寒假,并将他们的反应与刚刚结束假期的学生的反应进行比较。年轻学生们对没有在假期中好好学习感到愧疚,老校友们却怨恨花了太多时间在学习上,遗憾没有好好享受派对和旅行。大多数人希望他们可以少一点自律。
最让人感到糟糕的研究结果,来自一项对近700位贫困区的非裔美国人所进行的调查。与之前关于自律的好处的研究相符,自律的孩子有更好的成就,比如说进入了大学。不过,他们也患有高血压等其他与压力相关的疾病。
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与家庭背景相关。如果家境富裕,洁身自好的自律生活方式会让你更健康。但如果家境一般,由生活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抵消掉更健康的行为带来的益处。具有较高自我控制力的人的确较少患有抑郁,不过,自我控制也会导致细胞加速老化,进而影响他们的健康。
由此,乌齐尔认为,在将有关自律的研究结果应用于学校教育之前,应该更加小心。
“我们应该考虑自律带来的长期影响,不能只看到自律带来的成就,而要综合考量自律对孩子整体幸福感与健康的影响。”他说。
至少在那些促进学生提高自律能力的教学项目中,也应当添加一些能够帮助孩子应对伴随自律而来的压力感的教学活动。比起一味强化自我控制能力,乌齐尔更热衷于使用鼓励的方法来促进学生们产生自觉的自律行为。举例来说,他认为那些缺乏自律的人总是易受大众的影响,所以只要告诉他们现在很流行减肥,就能让他们自觉吃得更健康。
到底何时需要自律?怎样的自律才是更有益身心健康的呢?鉴于那些哥伦比亚大学老校友们的遗憾,你可能得重新评估你的长期目标,并且想一想你今天为之所付出的努力是否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正如乌齐尔指出的那样,高度自律的人常常会盲目地追求一个目标,即使这个目标已经不再具有意义。
同时,对于工作,这项研究可能会鼓励你管理他人的期望。 “高度自律的人也可以谈谈工作上的挑战,不要总是把压力和不满隐藏起来。”科瓦尔说,或许可以偶尔一两次故意降低下标准,好让别人知道你也是个人。
正如乌齐尔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记住自律是帮助我们实现生活目标的工具。我们应当学会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它,在哪些情况下放纵自己,这样会让我们过得更好。
有时候你需要控制自己的冲动。其他时候,为什么不释放下你内心的“甜饼怪”呢?
>>>链接:
学一学“史密斯方法”
当被问到成功秘笈时,作家扎迪·史密斯讲到了如何不让自己被环境所干扰的一个方法。她会在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半期间断开网络,并专心投入到工作中。
史密斯方法对很多都市人来说显得有些不太实际,不过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最有效的。很多人以为,那些高度自律的人天生就比常人更能抵制诱惑、专心致志。然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罗伊·鲍迈斯特的研究发现,其实,高度自律的人只是更擅长采取措施以抵制诱惑而已。例如,在工作时,他们倾向于搬到没有干扰的房间,就像史密斯一样。
我们也可以这样做。如果你以正确的方式安排你的工作时间表,那么你就可以高效完成工作,并腾出时间来尽情享乐——不带任何罪恶感。所以,工作和享乐可以两不耽误,关键就是要找到平衡。
作者:金小莫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