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如下:
这个结论就是错的,事实上是发现过的。
长平之战尸骨坑发掘现场以长平之战为例,《史记》记载白起杀赵军四十五万,秦军也死者过半,也就是说约有数十万双方官兵在此地埋骨。
古代记载很清晰,远在唐朝,长平古战场上仍旧遗骨四处可见,而现代对长平古战场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实际上始自1995年。
为什么这么晚?
很简单,因为考古发掘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漫山遍野地“扒坟掘墓”,或者说依据文献划定范围,漫无目的地乱挖,实际上由于考古专业手段的成本限制,往往发掘面是非常有限的,那种在几十、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内铺摊子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1995年的这次挖掘的缘起,实际上是山西省高平市永录乡将军岭村民李珠海当年4月份,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大量人骨和17枚刀币和1枚铜镞(也就是铜箭头),汇报到高平市文物局和博物馆后,才引起了重视,于当年10月-12月间进行的挖掘活动。
这次考古发掘的简报显示的信息,其实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题主的问题。仅永录村附近,已知的埋骨坑就有10余处,大都分布于河流的第一级、第二级阶地上,但是大部分在平整田地和挖掘房地基的过程中被破坏,残存的断崖上还偶尔可见零散的人骨残骸。
以进行了正式挖掘的1号尸骨坑为例,其上部开口距离地表仅0.3米左右,明显受到过破坏,通俗地说就是在之前的2000年间曾经被刨开过,又再次填土。而该坑的全部南壁和部分东壁也遭到破坏,也就是最早时候的坑是四方的坑,却在之后的岁月中被挖开了,老土换了新土。
在这个坑的西北角,有一个宋代的“灰坑”,这个“灰坑”是宋代时人在此留下的遗迹,也对这个1号尸骨坑造成了破坏。也对这个1号尸骨坑造成了破坏。
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简单解释下:
1,有大量的尸骨坑在正式考古挖掘之前,已经被当地人的正常生产、生活所破坏,比如清理后再次掩埋或焚烧;
2,哪怕现在保存尚可的尸骨坑,也一样在2000年的沧海桑田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破坏,已经属于“幸存者”了。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科学常识问题,也就是尸体在自然条件下多久会被分解?
在温带的正常环境下,尸体内部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然后逐渐分解尸体中的有机质,整个进程基本上会在一年左右乃至更久,最终只剩下一堆白骨。
而人类骨骼中的有机质,微生物也是能够分解的,最后遗留下来的就是无机物——比如碳酸钙。
而这部分无机物的分解,风化、雨水溶解,就是个时间和环境问题了。像一般人想象的45万骨头就应该留45万具白骨,完全没有可能。
所以,无论是唐朝时候留存的白骨,还是现代挖掘出来的白骨,真的已经算是这些“逝者”中的幸运儿了。
总结一下,能挖出来才奇怪,挖不出来才是常态。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大象公会、刘三解fre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