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蛋白质的结构,是全球生命科学家所面对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也是新药研发的基础工作。北京时间1月25日凌晨,上海科技大学在这一领域的两项重大科研成果同时登上了国际顶尖期刊《细胞》。在新闻发布会上,完成了这两项成果的科研团队分别表示,针对相关靶点的药物分子设计工作正在深入开展,未来要使中国的原创新药造福患者。
这两项重大科研成果分别由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和上科大iHuman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
前者在国际上率先成功解析了分枝杆菌关键药靶蛋白MmpL3以及“药靶─药物”复合物的三维空间结构,揭示了创新药物杀死细菌的全新分子机制,为今后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
▲分枝杆菌药靶蛋白MmpL3结合底物类似物的结构(左)和MmpL3蛋白与抗结核临床药物SQ109的复合物结构(右)
后者则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体CB2与新型拮抗剂复合物的三维精细结构,揭示了配体对受体的精细调控方式,为免疫调节类疾病、炎性神经痛、肿瘤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结构理论基础。
▲与小分子AM10257结合的大麻素受体CB2和CB1,及其外周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艺术展现图,以展示其对神经和免疫系统的精准调控。(图由Julie Liu设计并绘制)
理论突破只是这两支科研团队创新工作的一个方面,后续的成果转化工作已在推进之中。据悉,针对靶蛋白MmpL3,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已设计了第一批一百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结构,经过毒菌测试、活性测试等环节,其中一个药物先导分子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预计在春节前可完成实验。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合影(左起: 杨秀娜、武丽杰、杨海涛、李俊、饶子和、张兵、杨扬、杨晓琳、赵耀)
在iHuman研究所,相关的研究已深入到更加复杂的下游信号转导机制和相关药物研发上。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生命学院教授刘志杰表示,有了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后期的转化速度会越来越快。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科研团队合影(左起:武丽杰、王静静、刘志杰、华甜、李潇婷、Raymond Stevens、赵素文、吴萌)
有趣的是,这两个研究所平时就在同一幢楼里,而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上科大招收的首批硕博连读研究生。在上科大,自2013年首批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以来,截至2018年12月,398名硕博连读研究生共发表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607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期刊论文和顶会论文等高水平成果114篇。
作者:见习记者 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