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前途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福祉。昨天开幕的2018浦江创新论坛,以“新时代创新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站在10年发展的新起点上,打造科技界的“达沃斯”论坛。
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否具有科创策源力是重要指标。提升科创策源力,国内外嘉宾灵感、真知激荡: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城市的开放度和宽容度……不论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可说是这个时代最有智慧的大脑在出谋划策。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全球开放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凭一己之力的单打独斗难有大的建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开放创新已成世界潮流,必须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和推动,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体制,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
作为欧洲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之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深谙开放合作之道,该中心主席安托万·佩蒂说:“我们的实验室大门向众多中国学生打开,越来越多中国学生来到这里,我们和中国在不同科研领域有100多个合作项目,2021年要联合发射卫星,就是其中的一个合作项目。”迄今为止,这家科研机构已走出21位诺贝尔奖得主。
如何吸引更多世界顶尖科学家来上海工作、生活,一份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公布的关于全球科学家心目中“理想之城”的调查给出了答案:科学家对工作地点的最重要考量是有科研前景,对生活地的第一需求是开放包容的文化。
当下,以张江实验室为依托,上海光源、蛋白质基础设施、软X射线、硬X射线等一批大科学设施已建成或正在推进建设,形成全球光科技领域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大科学基础设施群之一。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量子创新中心、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复旦大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集聚效应凸显。以这些高水平科研机构为依托,上海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全球科学家慕名而来。
营造充满生机的创新生态
从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发展实践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并不必然带来创新活力的迸发。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解释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类创新要素需要通过集聚、聚合和聚变,才能不断加快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才能形成化学反应,形成‘场效应’。因此,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生态才是关键。”
在一个活跃的创新生态中,创新要素能在产学研间快速流动。葡萄牙科技基金会主席保罗·费朗说,葡萄牙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学校、企业的各个科研团队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机翼零件如何设计、深海潜水器如何制造,实验室、大学和企业都会参与讨论,而这一切都已经有了非常令人高兴的产出。
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创新策源地的“软件”保障,它像一个生态雨林,保护着其中各种形态的生物都能找到自己的 “生态位”。为了让创新要素流动、转化,政府必须转变管理理念,成为科技创新的保护者、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者、创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年,市科委试点科技创新券,探索财政投入普惠性方式,累计向3800余家中小企业发放总额达2亿元,让7642家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冒了出来。
深耕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英国工业革命是伴随着科学革命同步发生的,直到今天英国还享受着这次科学革命的益处。”2004年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弗朗克·维尔切克说,事实上,当今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抓住历次科技革命契机,依靠基础研究重大突破,进而带动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跃升至第17位,是全球20强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但随着技术水平逐步进入国际前沿地带,利用后发优势的空间日趋缩小,对前瞻性基础研究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科创策源力就是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密切相关,而科创策源力正是衡量科创中心建设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当下,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着重大突破,量子科学、脑科学等原创突破正在开辟前沿新方向,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找到新的突破机会。
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长期徘徊在5%左右,远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15%至20%的水平。张全表示,上海下一步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完善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地布局,加快推动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主导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进一步提升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作者:沈湫莎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