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迎来了建校40周年校庆日。同时,作为生日礼物,一颗被命名为“国科大星”的小行星将在宇宙的群星中,见证国科大的奋斗与闪耀。
经过40年的发展,如今国科大有在校研究生4.9万余名、本科生1500余名,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正在健步走向世界一流大学。40年来,国科大的学科建设成果斐然。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科大30个学科被评为A类,其中A+学科18个,位列高校第三。在2018年9月公布的ESI数据中,国科大名列国际第97位,是国内进入全球百强的两所大学之一。同时,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国科大已累计授予160615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77956名;首次授予290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40年来,国科大所培养的学生有108名当选为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有25%是国科大的毕业生。在读研究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中科院每项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都有国科大学生的参与和贡献。
今天上午十点整,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拉开帷幕。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科大名誉校长白春礼院士首先致开幕辞。他指出,1978年,为改变“文革”后科技人才严重断层、后继乏人的局面,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即国科大的前身。国科大诞生在“科学的春天”里,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建校40年来,国科大秉承“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从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出发,不断探索、丰富、深化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与中科院院属研究机构紧密融合,大规模成建制地培养科技后备力量,形成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探索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当天,国科大还收到了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日礼物”——一颗小行星。据悉,这颗“国科大星”是国际永久编号第 189018 号小行星,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于 1998 年 10 月 14 日发现,国科大建校40周年纪念日恰为这颗小行星被发现 20 周年的纪念日。此外,国际永久编号“189018”的末 3 位数字为“018”、首 2 位数字“18”,均代表“2018年”这个极具意义的里程碑年份,既是国科大建校 40 周年,又是国科大首批本科生毕业的年份。
科学的春风正拂面而来
40年前的今天——1978年10月14日,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北京举行。
当时,共883名1978级研究生参加了典礼,新中国第一批理学博士代表马中骐便是其中之一。回忆往事,马中骐觉得当年报名、初试、复试、录取、开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没有校舍,就在北京林学院的校舍上课。虽校舍简陋,却群贤毕至,大多数课程都是由科学院的顶尖专家教授讲课。那时候的我们,生活简朴,学习紧张,互相帮助,硕果累累。”
为培养一流的科学人才,建校40年来,一代代科学家走上了国科大讲台。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 “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从建校开始坚持授课近30年,89岁高龄仍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先生,率领同事们创建了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英语培训班,为人才培养呕心沥血。在国科大3000名授课教师中,两院院士153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0多人;1万余名研究导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238人,博士生导师6000余名。他们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科学精神和育人情怀代代绵延。
致大尽微、家国天下,知识分子的情怀在这里书写
今天,国科大外语系的创建者、被国内外同行称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的李佩先生塑像在雁栖湖校园的教学楼内揭幕。
上个世纪70年代,李佩先生在年近60岁的时候听从党的召唤,勇于担起重任,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外语系的筹建工作。作为一个已近花甲之年的老人,李佩先生为了满足国家急需培养外语人才的需要,克服当时各种条件匮乏的种种困难,自己编写教材,招聘师资人员,加班加点的忘我工作,为外语系的筹建殚精竭虑。
“李佩先生不但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我们的教育事业,而且也把一生的积蓄都陆陆续续捐献了出来,几年前,她委托朋友把毕生积蓄捐给了中科院力学所和国科大时,不要任何仪式,就像交了一次水电费。”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郭建老师说。
为感恩付出,激发后者,国科大今年特别设立了“李佩教师奉献奖”。
“致大尽微、家国天下”,这是国科大40年校庆的主题,也是国科大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刻诠释。4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40岁的国科大正年轻。国科大校长李树深院士表示,今天,我们又站在了新时代的起点上。国科大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谨守“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丰富以创新为特征、以爱国为内核、以自信为底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科技创新人才。
作者: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