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提升机器人的“智商”。无论是早教、陪伴,还是商场引导、医院挂号、银行排队,具备了简单智能的机器人正越来越多得出现在各类社会场景中。但在业界专家们看来,它们更像是“会说话的玩具”。
“现在机器人最大的问题是‘智商’发展超过了‘身体’发展。”近日(18),在智能机器人主题论坛上,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曲道奎说,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机器人就像是个“重度残疾人”——空有一个人工智能的“大脑”,机械身体却不能执行复杂操作。“机器人本体技术已成为限制智能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曲道奎说,要实现更加智能的应用场景,这个瓶颈必须打破。
缺少硬件支撑,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会大打折扣
机器人本体技术指的是机器人的机体结构和机械传动系统,包括机器人的外观设计、机身轻量化以及通过机械优化使机器人高速、稳定得完成规定动作。纵观时下热门的一些智能机器人配置,大都是一个圆鼓鼓的萌身配上四个轮子,再加上一套智能系统,它们虽然能够“对答如流”,知识面更是远超人类,但其功能也仅局限于“说话”加几个简单的肢体动作,若要操作更复杂动作,就力不从心了。
以市场上流行的老年陪伴机器人为例,虽然可以实现智能看护、亲情互动、远程医疗、家政服务等功能,但曲道奎提醒道:这离真正的智能化还差很远。他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副场景:如果老年人要出门,一个家庭智能服务机器人应该可以帮助老年人座上轮椅,送到小区门口;如果老年人需要吃药,它能把药片递到老人手里;睡觉的时候再把老人扶到床上。而要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机器人必须有一定的机械本体支撑。
“有一些人认为机器人的智能不够,的确,机器人的智能提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有机器人的智能已经满足了目前的基本需求。”曲道奎说,眼下,恰恰是机器人躯体能力的不具备局限了它的发展。
广阔的市场前景下更需沉心静气做好技术
虽然本体技术还没有达标,市场却已经热闹了起来。当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IDC数据显示,中国机器人(含无人机)及相关服务的消费额持续高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77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38%以上。目前,一些优秀的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如云知声、出门问问、思必驰等已经涉足机器人市场,一些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服务型机器人更是层出不穷。
对此,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刘宏教授不得不浇一盆冷水:“智能机器人不是互联网产品,它是工业产品。”比如说,要实现一套动作,机器人不但需要高速轻量化的本体、视觉系统、力感知系统等,而这些都依赖于传感器、工业制造等硬能力的突破。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领先一步。有数据显示,在我国机器人市场持续高速增长的份额中外资机器人增势迅猛。
“再聪明的机器人也需要执行构件。”曲道奎说,“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一块块难啃的工业骨头咬下来。”
要让智能机器人像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好消息是,不少中国企业已近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就在刚刚闭幕的全球人工智能大会上,一款会打乒乓的机器人引人瞩目:握在机器人机械臂中的乒乓球拍像是握在了张继科手里一样,回球速度快、角度还特别刁钻,如果你想打个死角,机械手的反应一样很神速。整套设备全部都是国产。
据悉,这款机器人将入选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专业“陪练”队伍。
不少观众在和机器人对垒乒乓球桌后感叹:绝对拼不过!隐忧也伴之而生:脑袋已经这么灵光的机器人“身体”再一升级,人类的地位岂不是岌岌可危?
事实上,要让机器人像人还有很多的技术瓶颈要突破。“目前,智能机器人只能在单一性能上战胜人类,从综合性水平来看,真正让机器人像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曲道奎说,现实中的环境是复杂而不确定的,而对于环境的感知正是机器人的软肋。“比如说扫地机器人,只要家里多放了几把椅子,它就手足无措了。”要让机器人获得这种环境感知力,则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共同发力。
作者:金婉霞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