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科普大讲坛迎来新学年的“开学第一讲”,同时发布了大讲坛衍生科普读物“院士带你去探索”系列科普绘本,作为孩子们新学年的科普读物推荐。中国古生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原,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欧阳辉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邢立达,分享了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丰富成果。
王原说,人类的出现,经历了脊梁骨的起源、颌的出现、由水登陆、羊膜卵的出现等九大关键演化事件,并且躲过了五次生物大灭绝,其中任何一个演化节点上发生微小的偏差,都不可能出现现在的人类。因此,人类是十四个“偶然”演化事件的产物。
九大关键演化事件中的羊膜卵的出现,实际上解释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王原说,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鸡蛋,就是羊膜卵,以包裹在胚胎外的一层致密的薄卵膜——羊膜而得名。除羊膜外,羊膜卵的外层还有一层坚硬的石灰质卵壳或柔韧的纤维质卵壳,这保证了早期爬行动物登上陆地后,产生的后代不会因为缺水而死亡。
科普读物“院士带你去探索”系列科普绘本
早在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地球上就已经出现了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羊膜动物——林蜥,也就是说,“蛋”这个东西在3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鸡属于鸟类,而鸟类是由恐龙的一支进化而来,世界上最早的鸟类出现于侏罗纪晚期,距今1亿年。因此,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目了然了。
欧阳辉则引领听众们聚焦于出现于三叠纪中晚期的另一种生物——恐龙。它们是曾经陆地上的霸主,目前已知最长寿的恐龙——腕龙可达300多岁。然而距今6600万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不能飞的恐龙集体灭绝,这也是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如果没有那颗小行星,也许现在陆地上的霸主仍然是恐龙也说不定。”王原说。
不仅生物的演化充满偶然性,是否能流行也充满偶然性。邢立达说,其实我们所熟知的、出现在《侏罗纪世界》里的恐龙,比如霸王龙、伶盗龙、窃蛋龙等,实际上都生活在白垩纪,白垩纪是恐龙种类最多的时代,然而之所以电影会以“侏罗纪”为名,是因为侏罗纪是欧洲的一座山峰,听上去比较“洋气”,而白垩纪的白垩其实是碳酸钙的沉积物,粉笔就是用它做的,是不是瞬间觉得low爆了?
之所以叫《侏罗纪公园》而不叫《白垩纪公园》,实际上还是吃了土的亏啊。
作者:沈湫莎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