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通、杨卓然表演的《神奇的眼圈》
相声、小品、舞蹈、脱口秀……办了四年的“谁是王牌诠释者”越来越像“曲苑杂坛”,在表演形式愈加丰富的同时,科学性却有些淡了。事实上,2014年上海引入科学诠释者概念的初衷,就是想培养一批帮人们剥开科学坚果,享用里面的美味的人。
今天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的2018年“谁是王牌诠释者”决赛现场有了“返璞归真”的趋势,比起诠释形式,人们更加关注说了什么,只有那些新鲜的,与人们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才能赢得现场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
相声从科技发展中汲取灵感
“今天只有我一个人来给大家讲相声,因为我的搭档上午打了一辆‘滴滴’,现在还没到。”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刘从浩的开场白,不动声色地“刺”了滴滴公司一下。如果你关注这几天的新闻,就能了解这是个什么梗。
▲刘从浩、孟凯表演的相声《智能制造》
刘从浩和孟凯带来的相声主题为“智能制造”,一个以往诠释者不太敢涉及的话题,一是因为话题范围太大,二是因为本身太“硬”,没有一定的背景不容易说清楚。这些空白给了交大名声嘴们机会,他们又会怎样演绎呢?“剧本是我们昨晚才写好的,今天是这个话题第一场对外演出。”刘从浩说。
一个晚上写就剧本,可能吗?这些工科男来说,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一小时就能出一篇稿子,再人工打磨一番,成了。在他们嘴里,图灵化身厨师,发明了“挤蒜机”,3D打印变成了清宫里一个叫珊迪的“答应”……除了谐音梗,还有工科男对技术独特的思考。
因为有了现代工具,刘从浩他们所在的交大新语相声俱乐部“产出”相声的速度奇快,基本能做到什么热门说什么,共享单车、虚拟现实、现代人的恋爱观、二胎政策……他们都能用相声的形式演绎出来。由于“产出”太快,他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写了“段子”还没演出过,下一个“段子”又来了。
“智能制造”相声的评价两极分化明显,有的人认为话题新鲜,用做菜类比智能制造深入浅出,讲得清楚;也有人认为相声不太适合说这样宏观的话题,有失偏颇。刘从浩和孟凯过认为,不管怎样,能收获台下观众的数次笑声,此行的目的就达到了。
科学诠释的内容连院士都没听说过
你知道什么是“摩尔纹”吗?如果不知道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连评委王恩多院士也不知道。但是,你一定见过它,它就是用手机拍摄显示器屏幕时出现的不规则条纹。它虽然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但许多人眉头一皱就把问题放过去了,直到来自上海科技馆的“科普超女”组合把它诠释出来。
科学诠释到了决赛,几乎每个选手都有精美的道具、光鲜的PPT,想要依靠形式加分越来越难,选手们只有找得听众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摩尔纹”就符合这一特质。当科学诠释者陈杨霖告诉大家,手机中拍照的传感器元器件是网格状的,显示屏幕也是网格状的,两者叠加在一起,就容易出现不规则条纹现象时,台下许多人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近年来,科学诠释的话题越来越接“地气”,尽管话题切口很小,但你看,不是连院士都被上了一课。所以挖掘身边的话题,用人们乐于接受的方法诠释出来,就是这个时代的科学诠释者应该做的。
小学生到“中国知网”上查数据
本届“谁是王牌诠释者”首次设置了学生组,在12支参加决赛的队伍中,有1/3是学生诠释者,在一批老练的各领域科研人员、科普场馆工作者面前,丝毫不见他们不紧张,仿佛他们在台上并不是表演,而就是专心做一个感兴趣的实验,这种演绎风格,与成年组选手略着痕迹的表演风格大相径庭。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曾子通就是这样一位台风自然的参赛者,表演中有一个环节需要将气球打破,但他和搭档打了几次气球都没破。“好吧,我很高兴它躲过了一劫。”曾子通用一句玩笑化解尴尬,继续下面的表演。
虽然是小学生带来的科学演绎,但整场表演的科技密度却很高,4个实打实的实验,外加一堆名词概念。这些都是他们从“中国知网”上查到的,为了准备这个节目,他们准备了一个半月。
曾子通的爸爸也来到现场,他说,现在的孩子都很有表演欲,学校也会尽力培养孩子们的表达天赋,所以比起演绎,找到孩子关心的话题才更重要。给他们一个题目,他们能自己想出好玩的点子去表现它。
作者:沈湫莎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