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寤寐提纯同位素,岂能伏首美苏英”“器件何惧多辐射,晶圆自可化微尘”“封装自在绝缘处,存储长成相变时”……就在7月20日,中国科学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迎来了建所90周年的“生日”,该所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徐炜,创作了一组古风长诗,记诵这90年来研究所为国计民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从来中国古诗文讲究意象之美,这似乎使很多科技名词难以融入其中,如此大量将生硬的科技专业词汇,而且还是微电子、化学、物理方面的名词,在诗文中将科研历史故事娓娓道来,真是才情可嘉。
先来看看这个趟过90年历史长河的研究所,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工学研究机构之一。
▲位于霞飞路899号(现淮海中路1337号)的工程研究所旧址
▲工程研究所全体职工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中国科学院,曾命名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2001年8月,根据学科领域和科研目标的调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上海微系统所。
历经90年历史洗礼,为国为民勇攀科技高峰的初心不变,从战火纷飞到改革开放,这座研究所在中国科技发展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个辉煌的足迹。
研制出国家急需的“甲种分离膜”
该所科研人员几乎“赤手空拳”啃下了这块国防关键技术的“硬骨头”。87岁的老所长邹世昌回忆,当时要什么没什么,大家靠的还是坚强的信念、百折不回的意志和团结进取的精神。
1965年,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块集成电路
这是中国第一块DTL门电路。不久之后,科研人员又受命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一系列集成电路。原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曾任该所科技处处长,他撰文写道:“现在国内外都认为中国的硅谷在上海……由于冶金所集成电路研发时对周边条件建设的努力支持,此时上海集成电路产生所需的各种条件具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集成电路的生态环境。……因此,可以说冶金所对中国硅谷的创建和发展也做了重要的贡献!”
研制出打破国际禁运的“抗辐射芯片”材料SOI,并将其实现产业化
1985年,冶金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六十万伏离子注入机。多年研究积累的SOI材料,如何才能实现产业化?1998年,现任所长王曦带着出生3个月的孩子,从德国回来,接受了这一挑战。他带着五位博士创立了新傲公司,又建立了国内最大的12寸大硅片研发和生产基地。此后,他在嘉定建立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探索基础研究、工程平台、资本运作“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如今,工研院已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功能型平台的典范。
同时,这座90年历史的研究所还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化、物联网的起始地。
进入21世纪,面对世界科技的深刻变革,冶金所开启了新一轮学科方向大调整,确定了微小卫星、无线传感网、未来移动通信、微系统技术、信息功能材料与技术五大学科方向。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转型,孕育出此后十几年一系列重大科研与产业化成果。
被温家宝总理寄望“创造出‘感知中国’”的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最初发端,就在微系统所的一个实验室。
2008年汶川地震,微系统所研制的无线应急通信系统打出了震后的第一个移动视频电话,并将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视频实时传送给党和国家领导人。
由微系统所成立的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如今已发展成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出神七伴星、新一代北斗卫星、墨子号、悟空、二氧化碳卫星、立方星等一系列新型卫星,成为我国航天事业一股充满活力的创新力量。
今年,徐炜刚从微系统所毕业。他用诗篇祝福培育了一代代具有使命担当的科研人才的微系统所,“勇立潮头,开拓进取”。
遍观世界,屹立百年、积淀深厚的大学很多,存在百年且活力日新的研究机构却并不多见。愿再过十年,微系统所迎来百岁生日时,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作者:许琦敏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