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根本没想到,已经存了40年的梦想,会在我82岁时实现!”昨天刚从海南三亚回到上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抑心中的喜悦和满足——在他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的收官科考航次,他乘坐我国自己的科考船、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三次下潜到西沙群岛约1400米的海底,亲眼见到了他曾讲述过无数遍的冷泉生物群,还意外发现了深水珊瑚林。
“就在八年前,我都不敢想自己的这个愿望会实现!”汪品先说。作为我国海洋科学的领军人物,他毕生都在为我国海洋事业能够跻身世界前沿而奔走努力。就在数年间,我国主导了三次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科考航次,有了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2020年还将挑战超过1万米的世界海洋深渊极限。
“漫游仙境”中发现更多科学问题
“我感觉自己好像爱丽丝,刚从仙境漫游回来!”记者曾经采访汪品先多次,却第一次见他笑得如此灿烂而满足。
不得不说,这个科考航次的运气好得出奇。从5月11日到23日,南海风平浪静,天天都是下潜窗口期。就在这12天,科研人员总共完成了13次深潜,汪品先全程参与了其中的三次。
在这三个深潜航次中,汪品先意外发现了深水珊瑚林,又见识了冷泉生物群。“珊瑚不仅在热带造礁,其实深水也有珊瑚,但这次在西沙海区遇见的深水珊瑚不但有高大的骨骼,而且珊瑚群的分布相当密集,可以比喻为海底的珊瑚林。”汪品先说,这是此次科考航次的一大亮点——有的深水珊瑚长得很慢,很可能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拥有几千年的寿命。
在这个航次中,他们还有更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发现了新的冷泉口、观察了冷泉口的变化序列,还从深部探索了西沙的沉没珊瑚礁化。过去八年,南海深部计划把对这片美丽海洋的新认识带给了世界:南海的形成并未遵循北大西洋的所谓典型模式;南海海底在成型后仍有许多火山活动;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大片的铁锰结核……在汪品先看来,最重要的收获是改变了人们对南海的看法——这是中国人对自己国土深入了解后提出的、获得世界认同的看法。
年龄不是界限,有志者事竟成
82岁高龄还能灵活地钻入深潜器的载人舱,并在直径仅两米、挤着三个人的舱内完成8小时海底考察之后轻松出舱,在此过程中还能不断发现科学问题,并计划下一步行动——汪品先的体力与智力令所有随船科研人员佩服。
“这是冒险吗?我觉得不是!年龄不应该成为一种界限。”他说,他63岁才成为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如果屈服于60岁退休的年龄,就会在有生之年错过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好时光。
年轻时从事海底古生物研究,汪品先就对海洋深处的世界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海底是那样静谧,巨大的海百合在你面前舒展……”40年前,就是一位法国同行的这句话,勾起了汪品先深潜的梦想。可当时中国的海洋科学离世界前沿过于遥远。“走进海洋研究的世界核心”成了汪品先不懈努力的目标。
“迄今为止,我一共有五次深入南海。除了第一次为了寻找海底石油住在莺歌海边,其余几次都搭乘的是德国、美国、法国人的船,只有这次搭乘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深海科考船。”这40年间,汪品先不断通过学术研究、论坛会议、科普文章、提案建议,向社会各界介绍占地球表面积2/3的蓝色海洋的重要性。从参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到担任钻探计划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再到组织我国自己的南海考察项目、启动我国大科学工程——海底观测网,他不断推动中国海洋研究走向世界,也为海洋强国战略做出了奠基性的科学贡献。
“中国应该抓住世界海洋科学转型的机遇,我们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汪品先希望有更多学科带头人能够乘坐载人深潜器,亲眼看一看祖国的海底世界,从更多学科交叉的角度,为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出力。
作者:许琦敏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