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泉吉小学的学生在上海光机所参加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昨天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实验室开放日的第二天。在熙熙攘攘的孩子中,身着一身藏族服饰、脸上泛着两朵“高原红”的南卡多杰和力昂公保十分引人注目。面对琳琅满目的实验仪器,他们神往又羞怯地说:“我也想当科学家!”
今年上海科技节的实验室开放日,上海光机所特别邀请四位来自青海省的藏族小朋友,前来切身感受科学魅力。他们怎会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成为上海光机所的小嘉宾?这还要从七年前青海湖畔的那次实验说起……
从老乡对实验的好奇中读到对科学的渴望
由于青海湖独特的地理条件,从2011年开始,上海光机所多项外场科学实验在这里开展。“我们的实验靶场需要借用当地农民的耕地,实验一忙起来就得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而青海湖的温度已是零下十几摄氏度。”上海光机所副研究员陈明亮说,科研人员能在这里获得丰富的实验结果,离不开当地老乡的帮助。
慢慢地,当地老乡和这群扛大机器的“有知识的年轻人”熟络起来。老乡们对他们实验的好奇,给了这群科研人员一线灵感——让他们的孩子接触一点科学,或许会给他们一些启迪。
于是,上海光机所主动找到这片区域内唯一一所小学——青海泉吉乡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该校副校长胡吉东说:“我们当然欢迎!这里的孩子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么多实验设备、科学知识,连老师们都很少有机会呐!”
去年9月中旬,上海光机所柯林佟、陈端阳等科普志愿者,一起来到了青海泉吉乡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他们用三天时间给学校四个年级12个班的孩子上了11堂精彩的科普课。
▲青海泉吉小学的学生在上海光机所参加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那段日子,青海湖畔的气温接近零摄氏度。可那些用趣味实验讲述的“光的故事”却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对科学火热的渴望。
手电筒的光芒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在墙壁上现出七彩光道——孩子们发出了不绝于耳的惊叹声。这是他们第一次亲眼见证光的散射实验。当科研人员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是三原色之一时,有个孩子脱口而出:“因为红色是血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
在柯林佟的“激光通信”课堂上,整整一节课,从来没有见过激光设备的孩子们都在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操作实验设备。他说,上海同年级的孩子可能操作一次就腻了,可是他们却在不停地做。
在青海孩子心中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
光学的魅力留在了孩子们的记忆里,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则留在科研人员的心里。科普志愿者们离开泉吉小学的时候,留下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天宫二号”等科普模型,以及多种科普实验器材。而且,为了让科普活动真真切切地帮助到孩子们,上海光机所还与该小学建立了科技结对助学关系。
今年的公众科学日,上海光机所特地邀请结对资助的四位藏族小朋友来所参加活动,亲眼看一看科普课堂所讲过的那些实验室。
这次带队前来的胡吉东告诉记者,他们出发前,其他孩子都羡慕地围在校门口目送他们。
▲上海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将科普图书送给青海来的藏族小学生。
活动现场,柯林佟总拉着南卡多杰和力昂公保的手,反复和负责趣味实验的同学们说“再让他们做一遍”。
手指触碰到奇幻辉光球,一道紫色的“电流”从光球一直连接到手指,孩子们连声惊叹。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种奇妙的光电现象。科研人员还教孩子们用激光笔画下可以“站立”起来的图形,孩子们手里牢牢攥着笔,怎么也不舍得放下。
“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顿时感到自己参加活动的意义和使命。尽管很累,但是一想到只要有一个孩子能因我们而变得更好、更优秀,那这点累根本不算什么了。”陈端阳说。
很快,孩子们又要回青海了。而他们在上海的所见所闻,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他们学校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送给小朋友们的科普图书的扉页上,上海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特别写下了他的祝福。
今年下半年,上海光机所还将在青海湖畔开展实验研究,科研人员仍然会为孩子们带去一堂堂科普课程。“我们党支部已和泉吉小学结对帮扶,除了捐赠物资、图书,也向他们送上更容易消化吸收的科学知识。”上海光机所党委书记邵建达说,希望在未来,能有从泉吉小学毕业的学生来到上海光机所参与科学研究。
作者:金婉霞 许琦敏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