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科技节拉开帷幕。在上海这方创新热土上,科学家们用智慧不断书写精彩的科创故事。图为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开通我国首条、全球领先的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相关检验检查。本报记者袁婧摄
红毯铺开,鲜花在手。一年一度的上海科技节今天拉开帷幕。
今天,科学家们是红毯明星、各大实验室敞开大门、数百家科普场馆惠民迎客……未来一周,申城将沉浸在浓郁的科普氛围中。激发探索的好奇、体验创新的激情,遍布申城的千余场活动形成了一场科技嘉年华。
已经持续了27年的上海科技节,见证了科学精神不断融入大众之中,也见证了科技创新精神融入上海城市文化的过程。上海科技节这项城市品牌活动,散发出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成为实施科创中心战略、全力打响 “四大品牌”的重要活动载体。
让科学家成为大众明星
潘建伟、丁奎岭、严云福……一年一度的科技红毯秀又将迎来多位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企业家。从2015年起,让科学家走上明星红地毯的创意,成为上海科技节最抢眼的风景之一。
第一年红毯秀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直言 “紧张”,因为这位从大学毕业起在科技领域耕耘了40余年的科技工作者,已经作过多次科普报告,
哪怕面对小学生的提问,都会热情回答,但他更习惯的是在相对严肃的讲台或报告厅与大众接触。和他一起的共29位红毯嘉宾大多是默默耕耘多年的老科学家,他们都和陈凯先一样,在上海科技节迈出了红毯“第一步”。
但近两年每到拟定红毯嘉宾时,上海科技节组委会总是颇费踌躇。上海不断涌现出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而且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他们早已是公众眼中的“明星”,因而选人难度也越来越大。
2017年,国产大型客机C919成功首飞,组委会请来了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韩克岑;今年,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组委会又请到了团队负责人孙强……在上海这方创新热土上,科学家们用智慧书写精彩的科创故事,值得一次精彩的亮相。
“首先得有追求卓越、勇攀科技高峰的实实在在故事,我们走上红毯,在公众前亮相,才会有底气。”“墨子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说,科研工作是枯燥的,要想在科研上取得突破,必须戒骄戒躁,保持一颗平常心。但他们走上红毯,更希望的是让公众了解科学,让更多青少年愿意投身科研。他说,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国际化大都市,科学创新是内在驱动力,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硬科技与大众越来越亲近
始于1991年的上海科技节,在过去27年中,见证了科技创新不断融入上海城市文化底蕴的历程。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 “科技恩惠洒向浦江两岸”“市民大课堂”,到近几年的“科技嘉年华”“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上海科技节让高大上的硬科技和大众越来越亲近,让民众对科技活动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据不完全统计,27年来,参与上海科技节的市民数量从最初的百万人次,到2015年的330万人次,去年更飙升到550万人次,各类科普活动多达千余场次,网络直播点击量超过120万。第三方调查显示,公众对活动满意度达95.04%。更重要的是,上海市民科技素养得到提升。1993年上海市民的科技素养达标率仅为2.6%,而2015年,这一数据已提升到18.71%。
点燃科研人员科普热情
科技节点亮了市民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更点燃了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科普热情!”中国科学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科普负责人沈力告诉记者。
2013年,沪上各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实验室第一次在上海科技节期间向公众开放参观。自从那次起,每次都会感受到市民对前沿科技的热切需求。近年来不少实验室延长了开放时间,不仅在科技节,在寒暑假也都会定期为中小学生开放。各实验室自发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小实验,给参观者更丰富的体验。2013年,仅有约50个实验室响应开放的号召,而今年实验室开放数量已增加到143家,不少实验室的预约名额甚至一放出来就被“秒杀”。
上海不断增长的科技场馆、社区创新屋等科普资源,为市民带来更丰富的科学体验。曾在上海科技节上大放异彩的展品、活动,影响力甚至传播至海外。据上海科技馆透露,去年上海科技节上首次亮相的 “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特展今年将赴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巡展。上海科技馆原创展览“星空之境”已经被泰国国家科技馆相中,将亮相今年8月的泰国国家科技节。就是上海市民上下班路上收听到的“十万个为什么”科普栏目,已经与美国中文广播签约……
一个个精美的展览、一档档优质的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的活动如同这座城市的“创新细胞”,不断释放出科普动能,提升市民的科学素养。
作者:许琦敏 沈湫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