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科研旗下10本期刊和《科学美国人》共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讨青春期常常充满矛盾的特质——既有风险与脆弱的一面,也有成长与潜能丰富的一面。
《自然》认为我们距离真正理解青春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性发育期概念无法概括青少年所经历的为期十年左右的显著的生理、神经、认知和社会情感成长。不仅如此,科学、医学和政策常常聚焦于童年和成年,而忽略了介于二者之间的这段时期。但是,理解青少年和青春期至关重要:今天的青少年预计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代人,青春期的健康与幸福将决定一个人余生的生命轨迹。
在《自然》的一篇视点文章中,Nicholas Allen、Ronald Dahl 及同事指出青春期是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显著增长的时期,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干预窗口期。George Patton及同事则分析了有关全球健康负担的最新数据,探讨了全球年轻人所面临的健康挑战及其对下一代的影响。
有一种观点认为线下脆弱的年轻人在线上似乎会经历更大的负面生活影响,Candice Odgers在《自然》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考察了支撑该观点的证据。她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可能是一种新型数字鸿沟的出现,即线上体验的差异正在扩大已经脆弱不堪的青少年的风险。”
另外,一篇《自然》新闻特写文章探讨了用以定义青春期的生物学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相关界限是如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另一篇新闻特写则描述了神经科学家如何重新思考冒险的角色,因为有证据表明冒险对于进入成年期来说是一种有益的策略。在第二篇评论文章中,Jo Boyden和Robert Blum强调了理解中低收入国家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目前全球有90%的10-24岁人口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在一篇回顾文章(新闻与观点专家评论的子类型)中,Beth Stevens讨论了范伯格假设:青春期异常的突触修剪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最后,一篇职业特写文章评估了科学家将高中生带进实验室的利与弊。
责任编辑:钱家跃
来源:《自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