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部分金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披露,在澄城县境内发现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春秋时期周系墓葬,遗存丰富,一个湮没千年的周代封国由此重见天日。这是关中东部周代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
发现的刘家洼大墓位于鲁家河东岸塬边,邻沟而居。今年2月以来,进行全面勘探与抢救性发掘,发现墓葬56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已完成19座中小型墓的清理,出土文物300余件组。发现了2座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型大墓。在对墓地所在的鲁家河流域进行全面考古调查后,专家初步认定,该地区是春秋时期某一周系贵族的封国或采邑。
已出土文物300余件(组),追缴被盗文物402件(组)
该墓地总面积约7700平方米。最令考古工作者兴奋的是,其中发现了2座南北向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型大墓,东西并排分布,M1墓室120多平方米,M2墓室80多平方米。据专家介绍,两座“中”字型大墓规模宏大,就墓室大小而言,比同时期同类形制的曲沃晋侯墓、韩城梁带村芮公墓大得多,仅次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据此推断,刘家洼大墓的墓主人身份应当为诸侯国国君与夫人级别。
其余墓葬都是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主人的身份相当于卿大夫或士一级的贵族。截至目前,从19座中小型墓中共出土铜、金、铁、石、玉、陶、料珠、漆木等各类材质的文物300余件(组)。这些出土文物中,青铜器最多,主要包括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三大类。礼器有鼎、簋、甗等。器物风格无论是形制还是纹饰,都具有典型周系特点,而与秦式铜器有别。从规模较大的墓葬中,普遍出土了铜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种建荣研究员说:“到目前追缴回来的文物有402件,青铜礼器就有五六十件,还有50件(组)车马器,一套10件的编磬。根据这些东西判断,它是一个高等级的贵族墓地,是毫无疑问的。它代表的聚落,也应该是两京之间,京畿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封国或者是采邑。”
墓地的年代根据随葬铜器与填土陶片特征,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为春秋早期晚段,或早中期之际。墓葬形制、葬式、葬俗特点、随葬品文化特征与器用组合现象乃至墓地布局,与同时期典型周系墓葬与墓地相类。
“居住区”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
在墓地北侧700米处,鲁家河两条支沟间的沟梁两侧及上部台塬相接部分,勘查发现长达500多米的断续相连的夯土墙,在此沟梁的下端,发现一段宽12米南北向壕沟,夯土墙与壕沟大致将整个沟梁合围构成一个相对封闭区域,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应为生活“居住区”。其内采集到陶鬲、盆、罐、豆、三足瓮和板瓦等残片,勘探发现有大量灰坑和板瓦建材堆。据采集标本特征判断,年代为春秋早期前后,推断该区域为居址遗存。
墓地与居址空间上相邻或靠近分布,年代上接近,功能上互补,等级上匹配,当为同一聚落的不同构成部分。以大、中型墓为主的墓地,应是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聚落统治阶层的一处公共墓地。专家据此分析,由居址与墓地共同构成的这一聚落,跨鲁家河两岸分布,居于东西横亘的黄龙山前,总面积约近3平方公里。发现有高等级建筑、铸铜与制陶手工业等遗存,这与关中西部发现的孔头沟、周公庙等西周高级贵族采邑类同。虽然目前尚未出土直接文字证据,但专家初步认定,这里是春秋时期某一周系贵族的封国或采邑。
专家说,刘家洼墓地的发现,增添了对关中东部周代遗存的了解,有助于周代采邑封国的城邑形态、居葬模式等问题的深入探讨。正是这一发现,加上以往的线索,使人们初步认识到:在关中东部特别是渭北台塬区,沿洛河与黄河的支流上可能分布着多个周代小封国或贵族采邑。为研究周王朝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及其国家治理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报西安12月1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