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诺奖得主齐聚复旦科技创新论坛,三位新晋得主获颁“复旦—中植科学奖”
未来将有四个窗口探测引力波
基普·索恩等三位科学家提到了四个窗口,未来15年内可以通过它们对宇宙中发出的引力波进行观测。上图分别为:①升级后的地面引力波探测器,包括LIGO以及全球不同地方设立的新观测点。②拟于2030年发射的欧洲空间局(ESA)的LISA探测器,用以检测地球上不可能探测到的低频引力波信号。③2020年将形成的全球脉冲星阵测时阵PTA项目,通过它可以看到频率更低的引力波。④已经建造及正在规划中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观测项目,坐落于智利天文台、美国南极极点科考站以及中国阿里地区。(索恩供图)
本报讯 (记者姜澎 见习记者李晨琰)“我们之前任何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都有可能被遗忘,但是这三位教授将被大家记住。”这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对第二届“复旦—中植科学奖”三位得主的介绍。而这三位获奖者也是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昨天,他们在复旦科技创新论坛上透露,未来15到20年中,预计会有四个不同的窗口可以探测宇宙中的引力波,最早可以追踪到宇宙大爆发初期,宇宙只有现在三分之一大小时的状态。
2017“复旦—中植科学奖”颁给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雷纳·韦斯 (RainerWeiss)、基普·索恩 (KipStephenThorne) 和巴里 · 巴里什(BarryClarkBgearish),因为他们的研究使得人类理解宇宙、解答人类自诞生之来就有的疑问成为可能。这三位科学家将分享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昨天,三位获奖者共同出席颁奖典礼并发表联合报告 《LIGO与引力波的发现》。
索恩透露,未来15年,将有四个重要的引力波观测窗口在全球不同的地区开启。其中包括升级的LIGO,拟于2030年发射的欧洲探测引力波的LISA探测器,2020年形成的全球脉冲星阵测时阵 (PTA) 和已经建造及正在规划中的智利天文台、美国南极极点科考站和中国阿里地区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MB) 观测项目。而LIGO项目今年新增日本的观测点,2022年还将新增印度的观测点。
丁肇中在颁奖词中介绍,雷纳·韦斯的基础性工作使得LIGO系统得以建立,他还领导了一期的科学研究,使之达到了足够的灵敏度;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早期就发现了引力波理论的潜力,他的研究对发现和解释双黑洞信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奠定了引力波探测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引力波波型计算以及数据分析的研究方向,并对仪器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巴里·巴里什获奖在于他将这个项目变成了一个国际的大科学项目,领导了LIGO的重大升级,使得所有频段的灵敏度提高十倍以上,并且采用了新型的主动隔震系统降噪,使得引力波的探测成功成为可能。
昨天的科技论坛上,世界一流科学家齐聚一堂,论道全球科技前沿和创新趋势。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克劳斯·冯·克里青 (Klausvon.Klitzing),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潘建伟分别以 《2018,重新定义“一千克”:计量学将迎来法国大革命以来最大变革》 《打破量子工程学的壁垒》 为题发表主旨报告,与现场听众一起分享了相关领域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成果。
作为著名科幻影片 《星际穿越》的唯一科学顾问,基普·索恩昨晚来到《星际穿越》 观影会现场,为广大中国影迷揭秘影片背后的科学故事。
据介绍,“复旦—中植科学奖”由复旦大学和中植企业集团于2015年合作设立,用以表彰在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全球科学家。复旦科技论坛则重在为科技创新提供智慧,本届论坛主题聚焦于大数据、量子物理和创新创业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