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昕)160位艺术家,他们或工作生活在上海,或自上海移居海内外,或频繁往返于上海;300余件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空间构成等艺术类别———近日于中华艺术宫亮相的“海上延伸———上海艺术家联合大展”,首次大规模梳理与呈现申城当下美术艺术生态,引发学界内外关注。“上海美术是开放、包容、创造的,这个展览尽管无法容纳所有上海艺术家,呈现出的美术创作生态面貌却是齐整的。”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这样说。
中华艺术宫41米层总计2600平方米展示面积全部给了这个“超级大展”。四个展厅一个序厅被划分成规格不一的八个空间区域,分别对应展览依据21世纪以来上海美术的发展变化和多元表现所梳理出的八个板块。参展作品或单件或群组,或挂于墙面或悬于上空或置于地面。策展人美术理论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晓峰特别设计了一条全长400米的“动线地贴”,串起展览的主要展品。循着这400米导览线路走上一圈,尽收眼底的是上海当下美术艺术风貌,也能看出申城艺术家的创作方向。有专家指出,从这些形态各异、多元并蓄的作品中,能够看到汲取外力的创新与激活内力的传承,恰与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内在精神相契合。李晓峰特别提到,这样一次对上海当下美术艺术生态的梳理和呈现是开放性的,因为充满活力的创作还在这座城市不断生长,给未来带来无限未知的、值得期待的可能。
富于文脉的三大流派活跃在这座城市
当下申城的艺术圈至少活跃着富于文脉的三大美术流派———在国画领域,是“新海派”;在油画领域,是“上海新古典”;在现当代艺术领域,是“上海抽象”。这些创作风向都在此次展览中历历可见。
“新海派”中国画与近现代美术史上于上海原生原创的“海上画派”一脉相承。海上画派以对传统中国画的大胆创新、对外来艺术技法的融合、洋溢时代生活气息而备受关注。在近年来兴起的新海派中,这样一股与时俱进的变革力量依旧涌动于纸上墨间。亮相展览的施大畏与张培成的人物画,不约而同予人扑面而来的新意。施大畏此次呈现的人物画,是他早年的作品,把具象和抽象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语言结合在一起、重神似甚于形似的表达,在当时颇具现代意识。张培成参展的则是新近创作的《骑士系列》,寥寥数笔画人画马,看似小品,呈现出的力量之美寄托着艺术家的精神追求。
“上海新古典”油画,则最是凝结着上海格调。严谨细腻、讲究修养、文雅唯美等人们熟悉的很多上海文化气息,都能在这类作品中嗅到。它们循着倪贻德、庞薰琹等前辈艺术家的油画探索轨迹而来,同样深具城市文脉。且看俞晓夫的油画,用浪漫主义手法画历史画,飘忽于作品中的特有气息最是迷人。再观徐芒耀的油画,写实中带了超现实主义风格甚至是具象表现主义色彩,近年来,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叠影,诠释的正是艺术家所发现的视觉感受。
“今天的上海抽象画,历经30余年发展,可以说是上海现当代艺术之中最具代表的样式,从事相关创作的人数非常多,算得上对中国乃至世界现当代艺术辐射出最强影响力的派别。”李晓峰告诉记者。在业内人士看来,展览真切地让人们看到上海艺术家在抽象领域的齐整实力———冷抽象、热抽象、表现抽象、几何抽象、色彩抽象、抒情抽象等几乎齐了,每个分支都有不止一位代表艺术家。李晓峰曾经深究抽象艺术为何盛产于上海,他认为这与上海人谨慎细腻的心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空间经营能力有关———抽象正是由数学、几何、点线面构成的。
艺术表情随时代变化同呼吸共生长
值得关注的是,今天上海艺术家对于所处时代、城市的敏锐洞察,也借由展览清晰地传递给了观者。
展览中不少绘画与雕塑作品,被归纳为“绘画新语”与“雕塑新语”。在艺术评论家看来,这些作品虽然采取的是美术上最为经典的两个样式,却因同步了时代变化的文化肌理和内心独白而彰显出价值。比如肖谷以一系列东庄图景致敬沈周《东庄图》,其实是以“传统文化当代性转换”为题进行创作与研究,最终试图呈现的是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园。又如黄英浩将工业文明遗留的钢铁做成乐器系列雕塑,作品内里又分明透着爵士精神古典精神。
一个名为“都市水墨”的板块,向人们呈现出的则是水墨这一古老艺术语汇与鲜活都市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这可能不是具象、实在的都市景观,只是身处都市的人们感同身受的某种心绪。蔡广斌用水墨画手机,画自拍,在陌生化的笔尖游走中探索今天的影像感受、视觉体验,与时尚潮流结合在了一起。邬一名像古代文人画梅兰竹菊那样,来画日常生活中简单常见的花草树木甚至是不起眼的野草,画中所呈现的,或许也正是普通人随时随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