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体的是,为上海366座地铁站“排排座”,并非只是为了知道谁是第一,而是可以将这作为城市发展的参考依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认为,在当下这一大数据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城市设计会越来越依赖于数字技术。
DT财经的此次尝试,是对大数据和城市领域进行的一次新探索。因为利用多维度的数据源是这份报告最大的特点,这些数据源既包括了城市内部的建筑、交通、地理位置信息,还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留存在线上的购物、餐饮等。在解剖城市的方法上,打破了惯用的区划和街道划分,使用人们日常活动中常见的地铁站作为锚点进行研究,角度新颖、颗粒度更细。
黄磊则认为,这次数据分析的价值在于以地铁站点为切口,串联了上海各个领域的数据碎片,用数据共享的方式,寻找城市发展的潜力和价值。他解释说,上海是一座相对多中心的城市,但从这次调查可以发现,最核心的城市中心站点依然聚集在内环腹地,内环沿线上则分布了一些区域中心站点,分担了部分城市中心的功能。
“值得关注的一个城市特点是,尽管中环以内的商务商业等功能高速发展,其间的居住功能却并没有被削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住不平衡的压力。但是,当地铁站点延伸到中环外尤其是外环外后,大城市病依然高度凸显出来,商务和商业的发展没有跟上,92个溢出外环的站点中,只有一个是商务办公型站点,无法满足外环居民的就业需求。”黄磊觉得,这一分析结果可以成为相关地区的政府部门,以及城市功能的所有设计者、参与者参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也提出,地铁站点的未来可以更多地考虑公共空间品质等问题,如果数据分析的维度更加完善,那么就能更好地指导上海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