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门:在文庙的书海间游荡
下车看什么?文庙、龙门邨
电车从老西门开出的下一站,就是小西门(尚文路)站,原名为尚文门。站头旁边就是蓬莱路,当年路两边全是卖皮革等鞋料的铺子,这就是全市闻名的蓬莱路皮革鞋料市场。走过短短的蓬莱路,就是蓬莱电影院,这是当时南市区三大电影院(沪南、蓬莱、南市)之一,每有新电影出来的周日或夜晚,影院门口总是人山人海,倒票的、等退票的,约人的,络绎不绝。
从蓬莱路右拐,走没多远,就能看到一个牌楼,这是上海文庙的牌楼,穿过牌楼,就能看到上海中心城区唯一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这座建于元代的古代上海最高学府,在清咸丰三年小刀会起义中被毁,两年后重建,文革中遭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政府拨款修葺,初步恢复面貌,成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文庙内设立了全市最大的旧书市集,每到开市之日,众多好书之人、收藏之士,从全市各个角落纷至沓来,在书海间游荡,乐此不疲。
在狭窄曲折的老城厢尚文路上,矗立着一座醒目高挑的中国古典式门楼。二层半高的玄黑色四角飞檐的屋顶下,是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朱曙先生书写的“龙门邨”三个大字。龙门邨的房屋布局整齐,清一色的青砖或红砖结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每一幢建筑都不一样,有西班牙式、苏格兰式、古典巴洛克式以及中国的民居式样,仿佛都在向我们诉说老上海那段令人着迷的历史。
大南门:标志性建筑是邮电局大楼
下车看什么?大南门邮电局大楼、警钟楼、梓园、书隐楼
电车继续前行,小西门后一站是大南门,原名跨龙门。车站旁边正好是大南门的标志性建筑,大南门邮电局大楼。这座建于1921年的古典主义市政建筑,原为上海电话局大厦,它见证了上海电话的发展,是年末,上海电话用户发展至681家。
电车从大南门向前开去,就是小南门站,古时叫朝阳门。还没到站,就能看到矗立在车站对面高高的百年警钟楼。为加强华界火政,1907年上海救火联合会发起在中华路建造望台暨火警钟楼,由求新轮船厂创办人朱志尧负责建造,是华界建立最早的火警楼。
钟楼建造历时3年,耗资7250两白银,于1910年6月落成。钟楼高10.58丈,分作6层,每层相距百级,第四层悬警钟,鸣时声达数里外。楼架全用铁质水泥,中为旋螺梯,四周皆围网,人行其中,几忘登高之险。楼顶建望室,可清晰鸟瞰南市及浦东一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钟楼成为宣布发动起义的信号楼,这也是迄今仅存的近代消防建筑。
在钟楼下面有一条黄家路,从中华路拐进去一直往里走,可找到一条叫乔家路的老街,据说是由乔家浜填没所筑。沿着乔家路至永泰街口,有一棵古银杏树,再向前步行没多久,便是上海画派大家王一亭私宅“梓园”,附近居民称其为王家花园,当年园主人曾在园内的八角餐厅接待过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夫妇。
如今梓园的欧式古典风格门楼还依稀可辨,门楼上由著名书画家吴昌硕所题“梓园”两字,尚保存完好,但门楼后的建筑已物况不佳。旁边还有家小工厂,所占地盘就是梓园的花园。
乔家路上的光启南路曾出了个知名度颇高的居民,那就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据考证,徐光启出生并居住在乔家路上的“九间楼”,此楼一排九间,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略呈“凸”字形,全屋原有十三进。今存“九间楼”,仅是其中一进,后历经战火,已毁掉若干间,现仅存七间,外观已与普通民宅无异。
在乔家路上的天灯弄,有一座距今250多年的名宅“书隐楼”,由清乾隆年间江西学政沈政所建,因楼址所在上海县城中心地带,故取“大隐隐于市”之意。该楼共建了13年,作藏书与居住之用,为明清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后由沈氏转售赵氏,光绪七年又由航海贸易商郭氏购得,现为郭氏后裔私宅。整个建筑分为两部分,共五进,有70多个房间,结构为砖墙立柱,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架构,榫卯组合,三合院型,楼内院落,处处可见精美的砖木雕刻艺术,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