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
这几天在上海举办的Stratasys 3D打印高峰论坛上,Stratasys亚太及日本地区总裁Omer Krieger展示了一张关于3D打印市场的图表:3D打印的三种应用形态——原型制作、工具制造、最终零件生产中,原型制作和制造工具的曲线第一次相交。
“当前,3D打印市场正处于第一拐点,即在工具制造的应用超越原型制作应用的拐点。这个拐点,也是最终零件生产应用起飞的前夜。” Omer认为,从2018年开始,3D打印在最终零件生产的应用将快速增长,到2019年前后,有望迎来第二个拐点,即3D打印在最终零件生产的应用超过工具制作的应用。
多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也佐证了这种判断。今年4月,市场研究机构Marketand Markets发布关于全球3D打印市场的最新报告,预测2017年至2023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5.76%,到2023年,3D打印市场预计将达到3278亿美元。在中国,前瞻产业研究院的分析报告指出,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及产业化推广的加快,未来3-5年国内3D打印或将迎来“窗口”期,潜在市场需求巨大,2017年我国3D打印产业规模将达到173亿元,到2020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前景可观。
有数据统计,在第一阶段原型制作领域,目前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120亿美元,为何在3D打印的拐点,市场机构预测的产业规模会成倍扩张,对此,Omer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由于零部件市场的规模比原型制造或者工具制作大若干倍,“举个例子,如果用3D打印制作一个机械手臂,生产量不大,但如果未来飞机上各种各样的零件都用3D打印,这个市场难以估量。
他预测认为,3D打印在最终零件的应用一旦开始,3D打印市场将突然加速,“如果说第一个拐点的到来花了三年多时间,第二个拐点的到来只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认为,当一项技术达到稳定生产期,它成为主流的时间将不多于两年。一项技术进入稳步爬升期,它在未来二到五年之内将进入主流应用。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3D打印听力设备、3D打印原型的技术跨越稳定生产期已经有一定时间。3D打印电子产品和纤维、3D打印牙科设备、粘合剂喷射、材料喷射、汽车业中的3D打印、企业3D打印、材料挤出、3D扫描仪、3D打印创建软件、3D打印服务等应用都在排队进入主流。
Gartner预测,未来5-10年,3D打印将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世界。到2020年,10%的工业运营商会将机器人、3D打印技术整合到制造业流程中;在医疗领域,30%的内部医疗植入物和设备将是3D打印的;此外,产品生产时间将因3D打印而减少25%,全球75%的制造业务将整合3D打印工具、夹具用于生产成品。
那么,进入拐点的3D打印市场,能够临门一脚的企业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有分析人士认为,技术能力是3D打印企业必备的素质,但是,目前能具备最终零件打印能力的3D打印企业屈指可数。事实上,从原型制作到工具制造到最终零件生产,对于技术的要求截然不同。Omer认为,要实现最终零件生产,首先是对材料的要求很高,其次是对3D打印的技术要求也很高。
Stratasys大中华区总经理翟莲子认为,3D打印企业需要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包括先进的材料;具有立体像素级别控制的软件;精确、可重复、可靠的打印机;基于客户应用的专家服务;按需生产零件和战略咨询服务;按行业定义的合作伙伴关系。
据悉,Stratasys即将在上海成立一个3D打印服务中心,这也将是国内第一个工业级、高水平的打印中心。翟莲子透露,它将为客户提供增材制造技术选择建议,提供材料、技术和打印设备的最优方案,提供高阶应用技术支持服务。同时,通过输出专业的行业应用经验,让更多客户接触3D打印,开启制造转型升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