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京张高铁是服务2022年冬奥会的交通要道,设计时速350公里,东起北京北站,西到河北省张家口市,正线全长174公里,预计2019年12月底建成通车。图为京张高铁工程官厅水库特大桥。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天安门向东30公里,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碧波荡漾,展露新颜。运河之畔,一座新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这一切,只是北京这座千年古都过去5年里悄然“重生”的一个缩影。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首都发展,始终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手笔布局、大力度推进,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在燕山脚下、渤海之滨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
一个重大命题,一个崭新定位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心系首都建设和发展,从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以全新的战略定位为首都发展谋篇布局,北京城市发展出现深刻转型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的首站选择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如今,这里每天都在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进入展馆,一座巨大的北京青铜沙盘,犹如一盘宏大的棋局,格外醒目。
“我出生在北京,多年在北京学习和生活,目睹了北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陈旧的古都发展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全过程,真是沧桑巨变”“看到北京发生的一幕幕显著变化,我同大家一样感到十分自豪。”2014年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饱含深情地说。
放眼未来,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距离伟大复兴从未如此接近。作为一个正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发展中大国———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
这一重大命题,凝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首都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诸多战略思考和判断:
———北京作为首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和形象,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
———北京是我国首都,是世界著名古都,在带动京津冀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
过去5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北京市,提出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定位准,才能方向明。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将首都发展放到更大的战略空间考量。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需要跳出北京来看。北京要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多次召开座谈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2015年4月30日,伴随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一个覆盖21.6万平方公里、一亿多人口的宏大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时隔近一年———2016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列入其中。
———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审视北京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
面对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生态环境严峻等首都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北京资源环境容量已经到了极限,只有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才能为提升核心功能、提升发展水平腾出空间。
———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规划北京发展空间,部署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规划建设雄安新区。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作为千年古都,北京如何拓展发展的空间格局,实现更长远的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有关情况的汇报。总书记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这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选择”“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这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了历史新篇章,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拉开大幕。
———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北京市,都强调保护历史文化:“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从加快中轴线申遗,到加大名人故居等文物腾退力度,从加强老城保护到制定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规划,从整体保护到全面保护,过去5年里,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步伐不断加快。
北京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要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北京市重要讲话作为案头卷、工具书、座右铭,带着深厚感情,持续深入学习,领会思想精髓,不断增强行动自觉,切实贯彻落实到全市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方向既明,干劲倍增。从大力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到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行动,从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全面打响治理大气污染攻坚战,从擦亮中华文明“金名片”到健全城市管理体制,5年来,北京市各级干部群众以更高的政治自觉、更强的责任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一张蓝图绘到底,首都发展步入大调整、大提升、大协同的新阶段。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调度指挥大厅视察,对北京交通发展提出殷切期盼。3年过去,北京轨道运营线路从17条增至19条,里程从465公里增至574公里,担负着每日超千万人次客运量……
轨道交通发展是北京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5年里,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2016年达到2.49万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8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00亿元。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都发展的重要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公元前11世纪的古蓟城,到今天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北京,正朝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宏伟目标昂扬奋进……
一项宏伟战略,一种重大转变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实现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
两年前,通州郝家府村还是京郊一处不知名的小村庄,如今这里已经高楼林立,街宽路平,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核心地带。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地考察,对建设进展表示肯定。
作为北京新“两翼”之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大部署。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问题;把握好“舍”和“得”的辩证关系,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布局。
过去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接推动下,北京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主动“瘦身”,渐显成效,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过去5年里,北京制定实施并不断修订完善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截至2017年8月,北京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达1.78万件,累计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940家,调整疏解市场482家、物流中心83个,大红门、动批、天意等人们熟知的批发市场陆续腾退。
2017年以来,伴随“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持续展开,疏解整治工作力度逐渐加大:1至8月,北京市拆除违法建设3834万平方米,拆除量达到去年的2.9倍;整治“开墙打洞”2.5万余处,完成全年计划的155.7%;整治“散乱污”企业4858家,完成全年计划的83.3%……
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发展思路的转变。
过去5年,北京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实行增减挂钩、减量发展,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等三条红线。
“首都发展进入新阶段,最主要特征就是减量发展,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发展。最重要任务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素芳说。
以越来越少的人口增量、产业领域、能源消耗支撑经济增长———这是三条明显的趋势线,折射出首都北京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老城多地再现“水穿街巷”景象;留白增绿,“城市森林”大面积增加;调整退出一大批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持续下降,城六区常住人口出现拐点……5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正在深刻转型。
———剥掉“白菜帮”,是为了集中发展“白菜心”。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新要求———北京的发展要着眼于可持续,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努力打造发展新高地。
打造发展新高地,首先体现在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这是一个人们难以忘却的细节:2013年9月30日上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寄予殷切期望:“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年来,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等产业,加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竞争优势和增长动能。2016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4.6万亿元,科技进步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60%。
5年来,北京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培育金融、信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迈向中高端,“高精尖”经济结构进一步形成。
数据显示,北京从严调控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2016年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下降72.75%、26.42%、18.36%,未列入禁限的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12.77%、26.76%、22.53%。
“这‘三升三降’表明通过疏解功能做‘减法’,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探索走出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新路。”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说。
———过去5年,北京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2017年3月18日,伴随北京最后一座大型燃煤电厂华能北京热电厂燃煤机组停机,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全部实施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
告别燃煤发电史,淘汰全部“黄标车”,分阶段疏浚整治河道……过去5年,北京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变化在悄悄发生:地下水位开始回升;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12.85%提高到2016年的26.8%;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全处理,资源化率提高至5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17年,在东西城率先实现“无煤化”的基础上,朝阳、海淀、丰台等七区平原地区将实现“无煤化”目标……
一份心中牵挂,一种百姓情怀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以北京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对北京这片出生、成长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思兹念兹。过去5年里,北京的地铁车站、出租车公司、养老院、自来水厂、热电公司等几十个地方都留下了总书记的足迹。
每到一处,习近平总书记都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地沟油哪去了?”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展板前,习近平总书记问介绍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北京市市政管委负责人。
———庆丰包子铺,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排队、拿钱和其他顾客一起点餐取餐,同大家亲切地聊家常、问民生。
———北京四季青敬老院,习近平总书记同老人们的合影摆在很多老人的床头。2014年元旦前,老人们希望能同前来看望他们的总书记合影留念,习近平欣然答应,并细心嘱咐“照片要给每位老人家都送一张”。
以百姓之心为心。老街坊们过得怎么样,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的牵挂。
雨儿胡同30号院,藤上瓜熟叶茂。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来这里看望他的老街坊们。总书记说,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60岁的老街坊庄宝回忆:“总书记那天中午来的,就跟亲戚串门一样,没有一点架子,特别亲切。我和总书记聊起小时候的劈柴、烧煤球,冬天在大院的水缸里接水。总书记说,自己也有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一出门,60岁的李淑兰还拿起相机给总书记和街坊们拍了几张照片。“总书记问我,你们家的煤气到哪儿换,我当时就想,总书记连这么小的事儿都关心。”
如今,庄宝和李淑兰两家人已经告别住了几十年、见不着阳光的十几平方米南向平房,换到了离奥森公园不远的城锦苑小区。
“从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换到90多平方米的南北通透两居室,舒坦多了。”李淑兰说。
从南锣鼓巷地区四条胡同保护整治,到白纸坊、北辛安、望坛等地区大规模棚户区改造,从政策性住房项目到公共服务及便民设施项目,伴随“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开展,成千上万“老北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百姓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获得感,还来自周围环境切切实实的改善。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
4月,《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出台,对北京东西城2435条背街小巷提出了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创建文明街区等“十无一创建”3年治理计划。
拆除违建,封堵开墙打洞,增加绿化植被……短短半年,首都核心区已有1211条背街小巷启动治理工作,其中189条达到无违建等“十无”标准。
“这条街通通透透、规规整整,让人看了就心里舒服,这样的街道才是‘首都范儿’。”西城区前门西河沿街长1150米,乱停车、户外占道经营等问题一度非常突出,经过整治,胡同宽敞干净,前门楼子清晰可见,85岁的陈福茂在这里住了40多年,满是自豪。
老城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
“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北京市时说。
———人口过度聚集,让北京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北京多管齐下,全市常住人口增量从2011年的56.7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2.4万人,2016年城六区常住人口首次出现由增到减的拐点。
———针对老百姓切肤之痛的交通拥堵,北京市多措并举予以缓解: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世界同类大城市前列,在建里程超过300公里,为历史之最,到“十三五”末,北京将实现区区通轨道,中心城区轨道交通750米站点覆盖率达到90%;而伴随城市路网系统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1%。
———为应对房价高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要求,2017年以来,北京市紧锣密鼓出台调控政策,发布未来五年150万套住宅用地供应计划,推动住房供给侧改革。截至2017年9月,北京新建商品住房价格连续11个月环比不增长。
———“蓝天难现”“繁星无影”……大气环境,始终是让习近平总书记揪心的问题。5年来,北京全面打响治理大气污染攻坚战,PM2.5年均浓度2016年比2012年累计下降23.7%。
数据之变,记录了5年来北京民生之变。———民政保障资金从2012年的133亿元增加到220亿元,累计增幅65.4%;城市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月人均520元调整至900元,累计增幅达73.1%;农村低保标准从月人均380元提高到900元,累计增幅136.8%;
———全市养老机构总量从2012年的400家净增加到513家,床位数从7.4万张净增加到12.6万张,累计增幅70.3%。
……
5年来,首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人群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5万元。
一盘宏大棋局,一个光明未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视野、大格局为首都发展布棋落子,北京这座历史古城必将更加璀璨辉煌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四层的多媒体影厅里,《不朽之城》《未来北京》 两部多媒体专题片定时轮播,时空交织之中,首都的历史与未来交相辉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首都规划,国之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共经历6次编制。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市后,北京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启动了新一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对于北京城市规划,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明确要求。2017年2月,总书记到北京市考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是考察的重要内容;2017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对规划编制提出了新要求。
“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
“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握好城市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
……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16年—2035年)》。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北京历史上这是继1983年后的第二次,在全国则是唯一。
这是一张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蓝图———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规划时间因此设计为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50年,目标年取中间为2035年。从历史阶段上来看,这一版总规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规划时间段与两个“一百年”更好地衔接。
这是一张奠定首都未来发展大框架的蓝图———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是中心城区即城六区;“一副”即北京城市副中心;“两轴”是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即5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一区”即生态涵养区。同时,要发挥好北京“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这是一张以人民为中心的蓝图———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重在“和谐宜居”,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首都发展最大的关切。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串串的数据掷地有声:
———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2020年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2050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2035年不低于45%;
———到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到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
———未来5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
……
棋局布定,落子从容。
未来的北京,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历史文化的“金名片”更加闪亮,城市更加宜居,新的“两翼”助力首都行稳致远,大国首都的美好前景令人心驰神往。
在事关北京未来发展的大棋局中,北京冬奥会筹办和北京新机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的两件事。
2008年,北京为全世界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举办冬奥会,将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冬奥会筹办得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总书记强调,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牵引作用,要全力做好每项筹办工作。
奥林匹克公园西侧、国家网球中心南侧,国家速滑馆建设已经启动,这将是2022年冬奥会唯一一个在北京城区新建的场馆。
从北京丰台大红门往南约40公里,一个世纪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这就是北京新机场。
北京新机场位于北京南中轴延长线上,远期规划年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以上。2017年2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北京新机场建设。他强调,新机场是首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必须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
国庆刚过,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工地上一片繁忙,航站楼主体结构已初现“凤凰”雏形。
凤凰展翅,鲲鹏翱翔。首都的未来,仿若清晰可见:
———2019年9月,北京新机场将投入使用,助力京津冀腾飞。
———2020年,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人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北京,这座千年古城必将更加璀璨辉煌!
新华社记者 梁相斌 李斌 涂铭王敏 孔祥鑫 乌梦达 关桂峰(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