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上海能够选择与包容多种形式的城市创新模式:郊区创新以浦东张江和临港智能制造中心为代表,市中心则以杨浦创智天地、闵行紫竹园区为代表
在创新全球化、信息化大趋势下,世界进入以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时代。当创新资源越来越明显地突破组织、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城市作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如何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历史使命? 在昨天举行的2017浦江创新论坛之区域(城市)论坛上,来自中国、英国、法国、瑞典、芬兰等国的专家,交流了各自对于创新城市的看法。
创新,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现如今,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正成为全球科创中心的空间载体。创新要素的集聚,是大城市特有的优势吗?
的确,大城市有着自己的优势: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所拥有的人才、金融、产业和教育资源优势,能加速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昨天的论坛嘉宾,同时带来了不少小城市创新的成功案例。
比如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就是一座只有6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却是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创新集聚地。这座位于阿尔卑斯山区的小城一直以滑雪胜地闻名,同时也有“欧洲的硅谷”之称,这里诞生了阿尔斯通、施耐德等世界著名企业。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认为,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创新要素向二线城市流动的趋势,“大小城市在创新活动上可以有很好的互补,未来一二十年,年轻人可能在那里寻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
创业,选择市中心还是郊区?
一座城市该如何应对创新集聚带来的变化?这是很多管理者感兴趣的话题:该把创新区域放在市中心还是郊区?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对上海的城市创新进行调研后发现,上海可以同时发展这两种创新模式。他说,上海既有约700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又有近6000平方公里的郊区,这使得上海能够选择与包容多种形式的城市创新模式。上海的郊区创新以浦东张江和临港智能制造中心为代表,而市中心则以杨浦创智天地、闵行紫竹园区为代表。
此外,通过连接长三角,上海还可以发展跨区域的创新走廊空间模式。“在松江区通往杭州的G60公路沿线,已经形成一条科创走廊,沿线分布着3000多家企业。”王战说,今后或许还会有新的创新模式出现,但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即会出现多少独角兽企业。目前,在中国130多家独角兽企业中,上海有近30家,他希望以后会冒出更多这样的企业。
用创新解决城市的发展难题
当创新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它将如何引领城市的发展?
瑞典创新局局长夏洛特·布鲁根认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早已不能靠单一的技术来解决,而是要汇聚各方力量,通过创新的理念和方式去解决。比如,他们设想了一种能给城市居民带来更佳生活体验的城市发展模式:无人驾驶汽车承担各种运输和公共交通任务,由此省下的各类交通标志、私人停车所占用的公共空间,则用来建造更多电影院、游泳池、绿地等休闲设施———不过,这需要卫星定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结合,以及社会各方的合作。这种对于未来城市管理者也是一种挑战。
而英国未来城市创新推进中心城市战略主任艾琳·沃尔什介绍说,贝尔法斯特在编制智慧城市规划时,尝试着做起了“市民众筹”:城市居民可以把自己感兴趣,或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到网站上,发起众筹。如果有人认同,就投入5至10英镑,当一个项目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在筹到相当款项可以找人解决的同时,政府也会听到市民的呼声,介入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