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黄玉峰
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有了精神支柱,才会心胸开阔,志存高远。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让青少年读懂中国,让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代代弘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指导,文汇报社、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坚持十年推动青少年乃至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探索引领传统文化教育迈上新台阶,知识竞赛和主题征文比赛今年再度开启,热爱传统文化的学子们,请借助这个平台,大展身手!
——编者
最近几年,我跟一些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老师交流,大家都深感传统文化教育的迫切性。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学者,都主张从传统文化的“内圣”中开出“外王”之花来。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把修炼自我 (内圣) 作为人生最终的追求。只有修炼好自身,进而才有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外王)。
所以,《大学》 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话听上去虽然迂阔了一点,但毕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社会转型的可能性。说到底,这就是对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继承和发展。
近几十年来,应试教育甚嚣尘上,很多人无法看清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修习也未得到充分体现。很多时候,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人们唯分数是竞,唯考试是务,与分数考试无关的一律置之脑后,大家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却让孩子们几乎没有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年,人们开始反思走过的弯路,传统文化也开始回归。人们认识到,只有回归,才是最便捷且最可行的道路。
放眼全国,各地掀起的“国学热”以及各种“读经班”,堪称鱼龙混杂,即使有些真正希望传扬传统文化的机构,也会因为缺乏底蕴而未能如人所愿。但话说回来,虽然现状如此,有些良莠不齐,但民间的各种尝试、努力毕竟是好事。有人做这些尝试,比完全没有人理睬要好。多元化的尝试,也可以擦出很多火花。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其策略就会越来越优化,朝着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只要能让青少年在这里读懂中国,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就是一桩好事。
要让这场传统文化热持续下去,而不是半途而废,除了需要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编制出课程标准以及适合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和成年人学习的教材外,更迫切的是培养合格的师资。笔者到全国各地参加过很多次传统文化教育的教研活动,发现这个问题尤其严重:因为先天不足,现在熟读经典、读通经典的老师太缺乏了。我觉得,有志于长期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学子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研读几部经典。
学习经典,教师固然重要,学生的主动更重要。从学生角度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注意:
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里形成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极其重要。真正意义上的家教,不是什么辅导班、请“家教”,而应该是父母的耳濡目染,是家庭里共同学习的气氛,是家里定出的规矩。
其次,学习经典要重记忆。要读原文、背原文,不要急于挖掘什么微言大义,不要认为这是死记硬背。现在很多学校过分地重视讲解分析,我以为并不可取。当今语文教学的弊病就在于支离破碎地分析、“碎尸万段”地讲解。有些内容一时不完全理解,没有关系。
陶渊明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就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在于悟性,读得多了,积累多了,就会渐渐悟出其中的道理。这种感悟,才真正是自 己的东西。如今,我们的语文教育本身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关方面正在对考试制度和内容进行调整,减少过多的分析。比如,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卷就增加了识记的分值,就是改革的先兆。
第三,强调记诵并不意味着反对讲解。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不要过分地强调理解分析,尤其是不要强调分析,而应把识记放在第一位。其实,读经典,大致理解是很自然的事。同学们可以通过注解、译文和老师的讲解,对文本的意思有一个基本、粗浅的了解就够了。
第四,学习经典,在记诵的同时,也要有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思”指的是独立思考。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学习经典,归根到底不是停留在字面上,不是背出几句语录就算学好了,而是要落实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上。儒家经典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形式是“礼”。《说文解字》 云:“礼,履也!”也就是说,礼是一种行为方式,“仁”要体现在行动上。
《荀子·劝学》 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也就是说,学习经典,必须自我“反省”,要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照自身,一点一滴地修炼自我,自觉体现在行动上,而不是为了引用经典装门面。如果把它作为应试的材料,只是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或者仅仅是从理解角度去考查,去统一认识,那么,正如程颐所说的,学习 《论语》 只停留在字面上,学之前和学了之后行动上没有体现,没有进步,没有变化,那么学了等于没学。
最后,学习经典,还应该互相交流。《学记》 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必然会导致狭隘和短浅。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
我们欣喜地看到,“让青少年读懂中国”活动已经举办到第十届了,在社会上取得了广泛的认同度和影响力,热爱传统文化的学子们,可以借助于这个平台大展身手。祝愿这项活动越办越好,越办越有影响力,引领传统文化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作者为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复旦附中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