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周渊)京城的街巷,处处有历史。位于什刹海北岸的鼓楼西大街,作为北京城内最古老的一条斜向街道,元代时就是最热闹的商业街,至今已绵延近800年岁月。从鼓楼逶迤至德胜门,全长1.7公里的这条街道见证着几个世纪以来古都的荣辱兴衰,而它本身仍旧保存着最初的街巷肌理———走向、宽度基本没变,依稀能窥见当年梁思成笔下“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的韵味,但违建、乱停车等城市发展带来的难题,正一点点侵蚀着老街的风韵。
这条最古老斜街的“委屈”牵动着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和居民们的心。伴随着今年初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这条老街也迎来了重生的契机:6月,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对外公布,首期改造工程已于本月正式启动,计划用3年时间,将该街区打造成文化休闲区,通过对沿街6个文化地段以及街区内百余商户和单位“一户一策”的改造,力图恢复街区原貌,呈现北京胡同街区的演变史。
怎么改居民们说了算
史料记载,鼓楼西大街是元代刘秉忠奉忽必烈之命规划元大都时,按照 《周礼·考工记》 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理想要求设计出来的。据北京市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晨介绍,北京的很多斜街都是人走出来的,而建城时规划出来的仅此一处。
如今站在鼓楼西大街上,已难看出老街的风貌———这条东南至西北走向的斜街宽20至26米,道路上车流与人流混杂,私家车停放“见缝插针”,占用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是常态,交通秩序十分混乱。另据西城区初步统计,大街两侧及周边违建多达400多处,广仁寺、关岳庙、拈花寺、宋庆龄故居等多处文物古迹在此间艰难生存,像广仁寺这样内部成为大杂院的也不在少数。
“疏解非首都功能,给这条街的整理复兴带来了契机。”西城区相关负责人指出。从今年初起,北京市出重拳疏解非首都功能,整治城市环境和秩序,一场铲除几十年痼疾的硬仗就此打响,但对鼓楼西大街而言,拆违建、封墙洞仅是第一步,并不是“打补丁”就完事,而是全面改善提升街区环境,再现其文化魅力。
为此,西城区定下一个“小目标”:将鼓楼西大街打造成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的样本。怎么改?居民和商户说了算。随着复兴计划启动,西城区首设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体验中心,以“改造体验馆”的形式,将规划细节全盘托出,并广泛征求居民意见。
记者来到位于小八道湾胡同10号的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体验中心,这里的电子屏幕展示着改造后的鼓楼西大街全景效果图,观众也可点击相应的节点位置,查看细部的改造措施。一旁的桌上,摆放着厚达130页的概念性设计规划全本,观众也可在一旁的记事本上留下意见和建议。开放两个月以来,这里迎来了1500余名参观者,既有这条街上的街坊,也有慕名而来的周边居民。关于这条最老斜街的改造,居民留下密密麻麻100多条意见。体验馆里还设立了居民议事厅,居民可与工作人员讨论、交流。
记者翻看记事本发现,居民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街面环境整治、改善住房条件和解决停车难等方面。据工作人员介绍,相关“对策”呼之欲出———在全面拆违完成后,鼓楼西大街的路权将重新划分为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人行道以及绿化带;针对很多居民反映的整院疏解难的问题,政府部门正酝酿“登记式疏解”办法,让有意向搬离大杂院的住户尽早改善居住条件;据统计,鼓楼西大街现存停车数量约300辆,随着双遗博物馆地下停车场和北京电焊机厂地块等停车设施的启用,近期可实现增设停车240辆,远期停车规划可达1070辆,可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
向历史表达敬意,营造舒适现代生活空间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鼓楼西大街的改造有两大特点:一是改造不局限在街道的整治,而是从街面向纵深延展,与名城保护相结合;二是在改造中不保留任何一处违章建筑,街区业态提升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相结合,腾出的空间将引入大型超市、休闲书吧、文化博物馆等业态,既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也增添街区文化氛围,将之打造成什刹海地区闹中取静的休闲时尚区。
此次改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全拆除再修复。据介绍,沿街130多家商铺就将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对建筑外立面实施渐进式改造,小到一片瓦,均有规矩可循。以鼓楼西大街59号为例,此处涉及“开墙打洞”,改造计划将恢复传统倒座房规制,“冰盘檐”、花格窗等也将一一复原。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所副所长郑天表示,到2020年改造计划完成时,鼓楼西大街将分成6个文化地段,市民和游客能在此感受地道的北京生活。“从西北的德胜门进入鼓楼西大街,最先体验的是‘文化探访’,该地段结合曾经‘果子市’的商业文化脉络,游客可体会百年商市风貌;接着进入‘休闲之地’,在后海夹道漫步,欣赏关帝庙等老建筑的原貌;走进鼓楼西剧场,可以感受‘当代艺术’的魅力;在社区民宿,能体验京味儿十足的‘百姓生活’;在嘻哈包袱铺可欣赏‘传统文化’;沿途还能体验运河文化和中轴线文化的‘博览传承’。”郑天说。
(本报北京8月2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