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确幸,指的是生活中那些“微小而又确切的幸福”。然而去年7月,一张来自1993年的旧剧照让葛优突然成了网红。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葛优躺”入选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也正是从“葛优躺”走红开始,一种和小确幸结构相似但含义似乎完全相反的“小确丧”开始通过表情包扩散,成为现代年轻人的一种新生的亚文化。
在如今的一些营销场合,敏锐的商家更是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情绪把“丧”推向了前台,这让“小确丧”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流行起来。无论是网易云音乐的丧文案“你这么爱听歌一定活得很难过吧”,还是 “丧茶”的菜单都充斥着扎心的丧意。更不用说刷爆社交平台、获得年度最佳传播歌曲奖的《感觉身体被掏空》,更是反映出现代年轻人对于这种“丧”是十分买账的。
丧茶:我们做的不是茶饮,是情绪消费
“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之后,还是咸鱼。”
这是写在丧茶官网首页上的一句话。网页设计采用的是黑白色调,这也体现在丧茶的茶杯设计和实体店的装修上。
“一家哭着做茶的丧茶店,干了这杯小确丧。”丧茶这样向初次进店的顾客做自我介绍。
2017年4月28日,上海市普陀区一家商场内,第一家丧茶实体店开张营业。同一天,订餐软件饿了么也推出了针对丧茶的外卖服务。黑白色的宣传展板上写着“岁月静好,孤独终老”这几个大字;“加班不止加薪无望”和“前男友过得比我好”这些来自网络上的毒鸡汤语录成了丧茶的菜单文案。
事实上,在最初,这是网易新闻和饿了么共同策划的一个快闪店,饿了么总部楼下的一家奶茶店临时被打造成了丧茶店面,奶茶店的员工临时卖起了丧茶。四天后,丧茶店重新变回奶茶店。
负责这次闪店营销策划的是一家叫做“有门互动”的广告公司。4月28日,丧茶开业的第一天,中午12点前第一批奶茶就已经全部售空。到了下午,店面门前排起了长队,饿了么上的订单页面也被刷爆,甚至连“帮买帮送”页面都挤不进去。第二天六点多就有人来排队,开店十分钟后便售空了上午的第一批奶茶,为了让更多顾客都能喝上一杯属于自己的“丧茶”,店方对个人的购买数量作了限制。
而丧茶闪店活动的创意来源于早前出现在微博上的一个段子。
在看到人们排几个小时长队就是为了买一杯喜茶时,一名网友这样感叹:想在喜茶对面开一家丧茶。他还列出了主打菜单,有“一事无成奶绿”“碌碌无为红茶”“依旧单身绿茶”和“没钱整容奶昔”等。
很快,有门互动、网易新闻和饿了么一起,用了两周时间把这个看似玩笑的想法变成了现实。随后,宁波苏格糖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项焕钟和他的团队在丧茶闪店活动结束后不久,打造了真正的丧茶实体店。
两个月后,位于重庆、北京和金华三个城市的丧茶店同时开业。在丧茶店里,笑脸相迎的传统服务理念被打破,店员被告知,“不能表现得很高兴”。北京店开业的前三天,项焕钟自己在前台收银,他发现顾客都是笑着进门,笑着出门,从头笑到尾。开业第一天,卖出了近二百杯茶,第二天销售额翻倍。随后,丧茶深圳店开张,门店的规模扩大了很多。第一天营业额近两万,这意味着卖出了近两千杯奶茶。目前,主动找上门的加盟商越来越多,四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丧茶已经在全国开了11家实体店。项焕钟在大学读的是心理学专业,毕业那会儿原本计划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大城市还好,像我们小城市,如果你去做心理咨询,别人会认为你有病”,就这样,他暂时离开本专业,做起了甜品。而如今碰到丧茶,他看到了回归本专业的好机会。“我们做的不是茶饮,是情绪消费。”对于丧茶而言,茶本身的意义被尽可能削弱,“丧”的概念被无限放大,茶只是承载丧文化的一个媒介。
“被各种治愈鸡汤浇灌的我们,面对生活上压力的时候,才发现轻飘飘的鼓励并没有什么作用。在这个时候,丧茶中充满恶趣味的反鸡汤能量更加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我们,犀利又带点幽默的吐槽,也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泄。”这是丧茶写在自己官网上的一段话。
正方:“小确丧”是稳定生活的副产品
有人认为,“小确丧”的流行是因为这更接近我们生活真正的样子,但与其说这种“丧”是对于生活的绝望,倒不如说这是包装了的进取心。这种“小确丧”不仅人畜无害,还成为了一种压力的宣泄口。剥开“小确丧”的消极外衣,它反映的其实是如今年轻人即便自嘲调侃、却仍然顶着压力拼命生活的内核,丧完之后还是每个人都还是会好好生活,又哪里会有谁觉得自己真的是废物呢?又有几个是真的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呢?
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中那个被往事击垮却又无法与过去和解的男主人公,最后还是要从与自我的纠缠里回归日常。或许马男波杰克精神空洞的“中年危机”让你觉得扎心,可是戏剧性就决定了它会放大一切生活中的“丧”。生活中的我们纵有千万无奈,总没有办法抵挡住不断朝前进发的生活轨迹。这些“毒鸡汤”为一种诡异而有力的力量给我们抚慰,也为人们的情绪输出提供了一个特别的管道。
而且在生活相对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的背景之下,人们的目光更多地落到生活中的小事上。在这点上,无论是“小确幸”还是“小确丧”,概念的核心都不应该是“幸”和“丧”,“小”才是重点。这个“小”字可以说是一种活在当下,把握现在态度的具体体现。我们的生活中或许会有比电影更戏剧的悲喜,但没人能预估生活中会经历什么,只有这些小小的可以确定的幸与丧恰恰是我们能掌控的。在这些微小的事物背后,也是当代年轻人对生活一定的掌控和期许,而这些期许恰恰能使我们心安。
可以说“小确丧”最后的情感落脚点还是积极和正面的。因为这些小小的沮丧往往能让我们感到:生活中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还有机会解决它。我们的生活中或许有许多小事儿令人烦心,但这些都还可以控制,就连我们的坏心情也在我们的洞见之中。只要我们付出一点努力、做出一点改变,就可以得到开心的结果。而且每当我们消灭掉一个“小确丧”,就能收获一份惊喜与满足,甚至是成就感。所以,“小确丧”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份安全感,更是很多快乐的来源。
也许生活没有什么良药,也总是不尽如人意,但是也并没有那么不堪。偶尔丧一丧,歇一歇,反而能让我们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反方:“精神鸦片”要不得
反对观点认为,如果说“丧文化”只是小范围的调侃,比如“葛优瘫”等也无伤大雅,可风气一旦蔓延开来便亟需警惕。年青一代的消沉、困惑与迷茫不利于个人成长,不利于家庭和睦。追根溯源,种种“丧文化”的动画形象大多来自紧邻的岛国“丧剧”,还有当年欧美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折射出的“迷惘一代”。而这种来自异域的“丧文化”已被证实与畸高不下的犯罪率、自杀率密切相关。这种“精神鸦片”在一时麻醉年轻人的同时,还一步步诱惑他们偏离正常生活与工作轨道,于日渐颓废中空耗岁月、沉沦没落,极少数则选择了极端惨烈的方式终结“丧”的无限痛楚。因此,如果“丧文化”只是小范围的调侃如“葛优瘫”等也无伤大雅,可风气一旦蔓延开来便亟需警惕。
当然,现实主义情怀从来不回避现实中的问题与矛盾,民族国家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往往同样是个人发展较劲时,无论房价、就业,还是升学、婚恋,人生可能真没有太多的“舒适带”,真的需要我们奋力拼搏、合力突围。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该有遁世逃避的心态,这正如论者言,“让此刻沉浸在丧的悲伤中是对当下最大的浪费,有时你觉得很糟的事情,其实不过是你的臆想”。在科幻名篇《三体》中,面对外族入侵的威慑,人类曾集体恐惧、无望,陷入“大低谷”时代停滞不前,最终还是现实主义占据了理性制高点,带领人类从近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光芒。
孩子是希望和明天,今天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数十年的价值观念、社会风尚。只有辘辘饥肠的人才不会考虑食物的好坏而饥不择食。“丧文化”就是那种看似正确但会消磨意志的劣质文化。年轻人只有不断地饱满自己,丰富自己,充溢自己的思想,强大自己的内心,实现精神上的富足,这样,自然会对“丧文化”产生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