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尾位于厦门岛南部,是厦门最古老的港口,也是厦门起源和渔港文化的见证。图/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陈佩珍
沙坡尾位于厦门岛南部,是厦门最古老的港口,也是厦门起源和渔港文化的见证。明代以前,它有“玉沙坡”的美称,现在的沙坡尾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还富有现代时尚生活气息。砌在墙角的坞界、嵌入地面的栓船铁环、闽南胭脂砖以及各种体现海洋风情的建筑元素,装潢时髦的店铺、打扮前卫的人,在这里都成了一道道风景。
渔港文化深烙沙坡尾
据史料记载,沙坡尾一带曾渔业兴旺,片区内遍布船厂和码头,人烟阜盛,商业繁荣。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渔港产业日渐式微,但是渔港文化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沙坡尾的一湾碧水之中。在沙坡尾58号,一艘长达10.58米的王船已经上完漆。这是厦门第一艘观赏性王船,作为沙坡尾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向市民、游客永久展示。
记者观察到,王船上一座袖珍型的“官厅”格外引人注意。两根龙柱虽不及真实建筑宏伟,但其精细程度仍令人惊讶。檐上两条欲向天腾飞的巨龙,栩栩如生。在船身的一边,一道宽度不到1米的水仙门是闸口,作为登船、上岸的出入口。水仙门前后分布着7个枪孔,称为“前三后四”,一艘王船共有14个枪孔。
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厦港民俗文化传习中心主任黄锡源向记者介绍,整艘王船主要绘有14幅图画及“八宝”图案,均代表吉祥如意、为官清廉等美好寓意。“‘八宝’即一些法宝,如象征长寿的寿桃、多子的石榴等。有不少通过图案取其谐音,直截了当地表达美好寓意,如瑞桃献寿、祈求吉庆、合境平安等。而羲之爱鹅、敦颐爱莲、太白醉酒和米芾拜石4幅图,其内容取自古代 《四爱图》,亦有人称之为 《高士图》,这些题材也常被引用在书画和瓷器绘画中。这样的展示能让市民和游客了解我们的王船文化。”黄锡源说。
“送王船”,是沿海渔港、渔村古已有之的传统民俗,通过祭海神、悼海上遇难的亡灵,祈求海上平安和渔发利市。厦门市“送王船”曾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最终是为了回归生活
沙坡尾58号街道的另一侧是厦门市大学生创业基地,曾经的冷库厂已经变成了咖啡馆、照相馆、明信片店。穿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巷和一排排具有闽南风格的骑楼,便来到不辍旧物馆。
民族路122号是不辍旧物馆所在地,不辍旧物馆是沙坡尾社区的一个街角博物馆。在这个旧物馆里,收藏着很多闽南地区的老物件,如老式电话机、旧电视、旧路牌等,还有一些老渔船模型和船号标牌。
在不辍旧物馆中,一台由轮船发动机改装成的吧台格外醒目。它是不辍旧物馆馆主陈朝远三年前在沙坡尾造船厂买回来的。“有一天傍晚,我在操场边发现了这台发动机。这台发动机在十几年风吹雨淋下的痕迹被夕阳照射得色彩斑驳。当时沙坡尾老的造船厂还没有搬迁,这台发动机被以废铁的价格卖给了我。”陈朝远告诉记者。
陈朝远出生在厦门鼓浪屿,海是他对厦门最深刻的印象。谈到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旧物馆,他说:“这些东西承载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这些老物件是闽南地区的老物件,它们最能代表闽南的传统文化。当地人必须对当地文化有自信,这样才能主动去传承它,成为‘乡土守望员’。”
对于厦门近些年来的发展,陈朝远也感同身受,他觉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最终是为了回归生活。“老街区、老建筑,这些都承载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什么?我认为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来自于生活本身,最后还要回到生活上面,为生活服务。”陈朝远说。
(本报厦门8月2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