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赫氏近鸟龙。
“六件齐全”的辽西满洲龟化石。均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沈湫莎
赫氏近鸟龙、三燕丽蟾、辽西满洲龟等11件古生物化石标本,昨天由辽宁朝阳济赞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无偿捐赠给上海自然博物馆。其中,赫氏近鸟龙、三燕丽蟾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辽西满洲龟则填补了上海自然博物馆这一化石的空缺。
化石来自中国白垩纪“庞贝城”
昨天受赠的化石均来自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市。约在1.3亿至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辽西朝阳地区生物繁盛,被称为“热河生物群”。当时正值燕山运动时期,火山多次大面积喷发,“热河生物群”经受多次“庞贝城”式的灾难,却也为后人留下一方古生物群宝库———经受“突然打击”的生物,通常被完好地埋藏在火山碎屑岩地层中,并成为化石。辽西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化石出产地之一。
“突如其来的死亡,让他们完美地保存着活着的形态。”朝阳济赞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馆长李海君指着辽西满洲龟化石说。火山岩化石上,能清晰辨认出一只“六件齐全”的乌龟。所谓“六件齐全”,是指乌龟的头、四肢、尾巴都伸出龟壳,仿佛还能看到它生前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样子。由于乌龟天性谨慎,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缩进壳中,所以拥有完整的头、四肢和尾部的化石是极不寻常的。
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保春博士告诉记者,白垩纪早期,辽西一带淡水湖泊星罗棋布,上千摄氏度火山岩浆流到这里,时速可能只有几十公里,温度也可能下降到两三百摄氏度,陆地上的生物被打落到湖泊中,由于窒息或中毒死亡沉入湖底,在大量火山灰掩埋下形成了与世隔绝的化石宝库。
证明古生物演化史上关键问题
人们通常用“花鸟鱼虫”指代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据周保春介绍,“热河生物群”保存着我国花和鸟的开端。在这里,人们发现了最早的被子植物和最早的鸟类,同时证明了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此次捐赠的化石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赫氏近鸟龙,就是证明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关键证据。从赫氏近鸟龙化石上,参观者可以看到,恐龙前、后肢和尾部都分布着奇特的飞羽,证明那时恐龙中的一支已经长出羽毛,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羽毛兽脚亚目恐龙。
“辽西地区发现的华丽羽王龙为带羽恐龙家族又添一员。”周保春说。这种体长8米、体重数吨的“巨无霸”身上,居然披着一层原始结构的羽毛,专家推断这种演化或许与当时环境变化有关。
三燕丽蟾是迄今世界上已知骨骼保存最为完整和精美的早期蛙类化石之一,它生存在距今至少1.2亿年前,与狼鳍鱼、孔子鸟、中华龙鸟等生活在同一时代,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无尾两栖类(蛙类)动物。这表明,早在恐龙时代,无尾两栖类就已经在我国演化了。
世博会牵起两地恐龙缘
朝阳济赞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化石走进上海,最早还要追溯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那时辽宁馆中展出的恐龙化石引起了观众们的极大关注,也让李海君看到了上海人对恐龙的喜爱。
不久前,上海科技馆主办的“如何复活一只恐龙展”,在56天展期内吸引了超过35万观众参观和体验,这让李海君决心拿出馆内珍藏的化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恐龙文化与历史。上海科技馆方面表示,藏品征集工作一直在继续,一座博物馆要有丰富的馆藏,才能实现其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