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启哲
科普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在网络热转了许久,伽利略以老生应工,用皮黄向物理天文诉衷情。这台戏曲跨界科普的小节目,曾在名为“菠萝科学奖”的趣味颁奖典礼上露脸,此奖的获奖名单上,不乏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研究项目组,“5000年前的国产啤酒”这样的考古发现和“锻炼太多可能是一种心理病”这样的获奖课题背后,藏着严谨的科学论证,引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尤纳斯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蒂姆·亨特为其颁奖。
当传统文化遇上科学知识,当跨界“脑洞”被运用在科学研究,科学由此更贴生活,更具情怀,普及变得更加趣味,更有效果———1加1大于2,科普“脑洞”大,传播声更远。
科普戏曲,普及科学也普及戏曲
明眼的老戏迷不难发现,这一出洋版会审脱胎于京剧《玉堂春》中《三堂会审》一折,是苏三被押解至太原三堂会审,痛陈冤情的一场戏。和老戏相比,这出13分钟的小品另起炉灶。虽只有四个人物,却生、旦、净、丑齐备。唱词不仅注意平仄押韵,内容也诙谐通俗。玛利亚为了迷惑红衣主教,辩称比萨斜塔的铁球实验,实为自己招婿抛的绣球:“绣球一对儿分轻重,同抛同落下楼堂。”科普玩跨界的“脑洞”,既科普了日心说,又展示了国粹艺术,别开生面。
这出小戏并非出自梨园行家之手,而是由网红“信浮沉”等人创作。
他的另一重身份更广为人知———微博上为网友随手拍的植物、昆虫答疑解惑的“博物君”背后的编辑之一。以京剧科普嫌不过瘾,后来他又尝试以评弹“把达氏尔文话短长”。许仙与白娘子推杯换盏中,民俗传说中的人物尽成生物冷知识行酒令,化蝶双飞的梁祝本是昆虫纲,四翅六足双复眼。“信浮沉”打趣说这是“评弹故事科学化”,如此一来便把自己“博物”的本行融入进来。
搞笑诺贝尔:兼顾趣味也不忘专业
有专家分析称,时下网友对于科学知识的接纳程度非常情绪化,一些谣言很容易在网上传播,专业学者撰写的辟谣文章不招待见,反倒是“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瓶装水暴晒后有毒”这样故弄玄虚却经不起推敲的“伪科学”颇有市场。如何让真正的“科学之声”传播更远,就需要发声者在提升趣味的同时,不让科技含量的浓度降低。
斯坦福大学中国考古项目组,于陕西省米家崖遗址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就能酿造啤酒,有三大“物证”背书,即出土的器具中,检测到草酸根离子、淀粉颗粒和大麦植硅体———草酸钙是啤酒石主要成分,粮食是酿酒的发酵物,至于植硅体则是植物从土壤吸收可溶性二氧化硅而沉淀下来的硅体。解说以手绘漫画涂鸦呈现,让知识点一目了然。现场,考古人员还不忘还原这五千年前的配方,轻轻松松的讲解背后,让合理推断、反复论证的科学精神也一并与大众分享。
曾有学者指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如果前者致力满足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那么后者则接通当下,让更多人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获得感。唯有创新与科普双翼齐飞,人类文明才能翱翔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