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一线,他传承“红门精神”;警徽在肩,他熟谙航海灯语;使命在身,他坚守中非阵地;东海前哨,他升空保卫祖国;走下讲台,他两赴战区维和;铁血背后,他真情为民服务;医德在心,她穿上军装登舰。
他们,相同的品质是担当,共同的名字是军人。强军梦,因为这群标兵而丰满;强国路,因为这群先锋而宽阔。
用军绿装点青春,他们把泪水留给自己;用军魂凝聚力量,他们把生命交给国家。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塑造出中国军人忠诚勇敢的形象,展现了中华儿女的风采和应有模样。
建军90周年,向胸怀家国的军人楷模致敬!
本版撰稿均本报记者 何易
照片均本报记者 赵立荣 通讯员 张旭摄
卓泽旺:为使馆筑起“铜墙铁壁”
■坚守中非战区487天,圆满完成驻外警卫任务。不论是使馆国庆招待会,还是中非新任总统就职典礼,只要有大使在,就有卓泽旺令人心安的身影
今年2月,卓泽旺带领七名特战队员从中非共和国安全归来。此时,距离他赴中非执行任务已过去整整487天。一年多来,他先后完成重大现场安保任务396次,护送大使出行236次,处置重大险情12次,用忠诚和信仰、责任和担当在异国他乡书写了中国军人的战区精神。
40岁的卓泽旺是上海反恐精英“猎豹突击队”首届成员,也是现任武警上海市总队第九支队三大队教导员。2015年10月,卓泽旺主动请缨,愿向险而行,前往海外执勤。
在危机四伏的中非,战区就是战场,执勤就是战斗。第一次开会,大使交给卓泽旺一把土枪。尽管初来乍到,但卓泽旺深知,这不仅是交枪,更是交命。面对未知的动荡形势,强烈的国家荣誉感让他暗下决心,哪怕“横着回去”也要捍卫好国家利益。
首次担负要人随卫,卓泽旺差点有去无回。他清楚记得那是2015年11月5日下午,所在小组刚刚完成医疗队现场评估的警卫任务,正在返回途中,突然爆炸声此起彼伏,浓烟和尘土一下子席卷整个街道,小组和车队深陷交火区。生死攸关之际,卓泽旺立即让要人穿上自己的防弹衣,一边用盾牌加固防护,一边派出侦查兵寻找突围路线,最终顺利撤离现场。
中非合作论坛会议结束后,卓泽旺和大使乘坐的车辆被突来的子弹击中轮胎,车辆瞬间跑偏。下一秒,卓泽旺条件反射地扑在了大使身上,同时命令队员迅速组成人盾,掩护大使快速换乘。卓泽旺告诉记者:“在战区,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每个人都是‘揣着遗书上战场,提着脑袋往上冲’。”
丁盛:亲赴战场获取一手“教案”
■身为国防大学教师,两获联合国维和荣誉勋章。站上三尺讲台的丁盛从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他更希望向学生“传战争之道,授战胜之技”,让军校真正成为走向战场的“出发地”
翻开丁盛的“维和札记”,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名师必晓于实战’,军校教学的核心是为战、教战、练战、研战,军校教员的第一身份理所应当是战斗员。”十多年来,从课堂教学到军事侦察,从西撒哈拉到马里加奥,丁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的事业追求。
丁盛是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战时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却曾两次参加联合国维和任务,且两次获得联合国维持和平荣誉勋章,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维和军人的良好形象。
2013年6月,丁盛受国防部委派赴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担任军事观察员。一年中,他提前一周以全优成绩通过了巡逻队长认证考试,累计完成200多次地面、空中侦察任务,实现了从一名军校教员向专业、高效的“战斗员”的转变。离职时,特派团司令给他的评价为“Outstanding”(突出贡献)———这是联合国对军事观察员工作表现的最高评价。
去年,丁盛再次被派往联合国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东战区担任训练处处长,驻守在世界上最危险的任务区加奥。在马里,他负责督导、协调14支不同任务类型的部队,并筹划组织了“撒哈拉之刃”等三次多国部队联合军事演习。
在暴恐活动频繁的“刀尖”上行走,丁盛不止一次成功处置过炸弹袭击事件。他不仅出色完成了联马团赋予的各项任务,而且在拼搏和坚守中展现了当代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李旭:像一颗子弹随时准备出膛
■入伍12年来,先后六次参与地铁7号线、世博园区等上海市重点工程建设。这名从沂蒙山区一路走来的“活雷锋”,秉承爱军为民的忠厚和质朴,积极为第二故乡上海的发展添砖加瓦
“小伙子,你看我这鞋还能不能补?”八一前夕,当连长李旭带领八连官兵像往常一样来到驻地宝山区大场敬老院,开展为民服务活动时,一位花甲老人手捧一双旧鞋上前询问。“能!”李旭接过鞋,爽快地答应下来。今年以来,李旭所在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已累计为民理发1364人次,补鞋1738双,缝纫269件次,量血压1521人次,配钥匙231把。
李旭常说:“不管形势如何发展变化,无论军队如何转型,军人始终要像一颗上膛的子弹,随时准备肩负打赢的使命脱膛而出。”
2008年,李旭请缨参加军区“猎人集训”,纯步兵专业出身的他为了达到和侦察兵一样的水准,主动增加两三倍强度的训练量,最终顺利通过极限体能考验,获得了“猎人勋章”。在2013年的全军特种兵大比武中,险被刷下的他凭一股韧性,从替补逆袭为冠军,被原南京军区授予“一等功”。“我是八连的干部,如果我被淘汰了,那就对不起八连。”
在带兵方面,随机处置能力灵活的李旭也是行家。他坚持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每周组织应急处突演练,钻研城市特种作战战法。2015年8月,他所带的连队以压倒性优势获得了上海警备区组织的侦察兵比武团体总分第一。
盛睿方:异国女孩的“中国妈妈”
■先后随舰远赴深蓝执行十余次重大卫勤保障任务,航程约15万海里,总天数达550余天。作为东海舰队出海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女军人,被誉为“中国海军作战舰艇第一女舰员”
“ChineseMama(中国妈妈)!”七岁的孟加拉国女孩钦(Chin)抱着刚下码头的盛睿方亲了又亲,怎么也不舍得和这位“中国妈妈”分开。这对“异国母女”重聚的温馨一幕出现在今年5月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访问孟加拉国时。
47岁的盛睿方是海军第411医院麻醉科的副主任医师。要解释她与小女孩钦之间的缘分,那还得从七年前说起。
2010年11月,盛睿方随和平方舟医院船赴亚非五国执行“和谐使命-2010”医疗援助任务。刚刚靠泊孟加拉国吉大港,孟方就向医疗船求助,称有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妇需要立即进行剖宫产手术———这是一项麻醉风险极大的手术,但如果没有麻醉,手术将不能进行。由于孟方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所有人的期待都落在了有近20年麻醉经验的盛睿方身上。尽管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盛睿方依然第一时间给大家传递了坚定的信息:“麻醉没有问题!”
她连夜制定了详尽的麻醉方案和应急抢救预案,最终以娴熟的技术成功实施麻醉,保障了女婴的安全降生。为表达对中国军医的感激之情,女婴的父亲为她取名“Chin”,意思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