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周诗荟”上交流中外诗作的阅读心得。(宋士广供图)
文汇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
高考的脚步近了,在紧张、焦虑的备考期,高三考生们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近日,大同中学趁着一年一度的“五月诗会”,推出了一本学生新诗作品集《以青春为名》,其中不乏高三学子的佳作。这些诗里,有青春正好的快意,也有前路未知的迷茫———相同的是,他们用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诠释了自己的备考态度:无论何时,都要诗意地栖居。
用诗歌记录高三生活
考试成绩起起伏伏,对某门学科又爱又恨,大概是很多高三学子的共同经历。对大同中学高三学生余家铭来说,从日常点滴中挖掘诗意是一种乐趣。不久前,一场失败的数学考试成了她提笔的灵感来源,这首诗名为《我看见》。
在诗的前半段,余家铭难掩失落,仿佛“看见云朵遮住太阳的光,有些希望渺茫”,又仿佛“看见半亮的路灯为我而耀,却突然熄灭”。然而笔锋游走中,思绪豁然开朗,她“看见鲤鱼浮于一碗青花,头顶是自由,眼前是繁华,碗底的景色也不差”。之后她犹如醍醐灌顶,“乌云来了又走,下不下雨又如何,希望燃了又灭,可不可能实现又如何”。她说:停笔瞬间,焦虑竟然奇迹般减轻了。
事实上,在师生眼中,余家铭一直是个内向的女生。在她看来,写诗是一种记录生活的好办法,而高三这段特别而珍贵的时光,很适合用诗歌来记忆。她还提到:“诗歌不光能感动自己,也能抚慰他人。”当她在班里分享《我看见》后,不少“怕数学”的同学深受鼓舞。
备考期内,诗歌是一股新鲜空气
大同中学另一名高三“诗歌达人”张杰妮则将写诗视为一种抒情和解压方式。她认为,在紧张的高三备考期,诗歌是令她自由呼吸的新鲜空气。写诗的时候,“大脑和身体能够暂时告别繁重的课业”,而她也有机会,重新审视和整理自己的心情。
张杰妮提到,她曾在初中时写过古体诗,第一次尝试写新诗,是在高一那年举办的“五月诗会”。而越接触新诗,她越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体。她坦言,以前写作的时候,总觉得只有长句子才能表达出复杂、丰富的内容和情感,但了解新诗后,才发现其实精炼、简短的文字也能曲尽其妙。
“新诗是自由的,没有框架,没有束缚,又比普通直白的文字更能抒发感情。”这是张杰妮热爱新诗的主要理由。而她的诗歌,大多是写自己的心情,其中充溢着旺盛的想象力和生命力。
描绘春天的时候,她憧憬:“芭蕉叶子上的水是冷的,今夜没有下雨。我采了一篮一篮野生的梦。”赞颂诗歌的时候,她幻想:“在瓷瓶里,数着每一场纷纷而至的大雪。”张杰妮相信,生活需要美好的事物。“诗歌的文学性很强,给人以美感,而在写诗的过程中,你还能发现更多生活的诗意和美。”
写诗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仪式
“有一天/我也想触碰那近在咫尺的地球/做一个/发光少年/离开那无边寂苦的夜/举高双手/拥抱那本该属于我的光明。”———在《以青春为名》中,这首名为《星儿》的诗打动了很多大同师生。这是高三学生吴昊送给一位自闭症好友及其母亲的礼物。
吴昊喜欢写诗,她觉得,写诗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比如写《星儿》时,她写的不止是好友的故事,更是自己对自闭症和母爱的理解和感悟。“写诗有助于思考。”这是吴昊的切身体会。
“要敢于写诗。”吴昊的语文老师、《以青春为名》 执行主编宋士广经常这样鼓励学生。据悉,从高二起,他会留出每周五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供大家交流诗歌名作和写诗心得,简称“周诗荟”,到了高三,依旧如此。宋士广说,有时他翻看学生们的诗会觉得很惊讶。因为平时那些不轻易诉诸于口的话,他们却敢于在诗歌中大胆表达。“诗歌贵在真诚的感情,而非纯熟的技法。”他强调,“写诗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仪式。”
宋士广说,诗歌建立在锤炼语言和观察生活之上。写诗的时候,人往往需要去体味平常很少关注的东西,比如生命的本质、人生的哲理等。他相信,诗歌的意义在于告诉学生们,要从平凡繁冗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好,同时始终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灵魂。
春
我多希望你能记起我,
就像记起多年前的一场黄昏。
芭蕉叶子上的水是冷的,
今夜没有下雨。
我采了一篮一篮野生的梦。
我走向你,
也走向我自己。
你像旋臂上的恒星,
恒久燃烧;
你像流动的长河,
像不曾老去的生机。
我蜷缩在宇宙的果壳里,
苏里耶驾着马车驶过———
你是颤栗的微光。
你住在最远处的鸟鸣下方,
带着春天薄亮的影子,
和钟形花的香味。
森林里的莲花开了——
—多年前的黄昏里。
在一切的变中,
唱着恒久的歌。
大同中学“诗歌达人”张杰妮认为,写诗让她有机会重新审视和整理自己的心情。以上为她创作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