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建工集团承建的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项目,预计月底钢结构全面封顶。(上海建工集团供图)
本报记者 史博臻
近日,一根22米长的钢梁被缓缓吊起,随着它的安装就位,宣告港珠澳大桥配套工程———澳门口岸旅检大楼A区钢结构正式封顶。
港珠澳大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组成部分,以及跨越伶仃洋海域的关键性工程,将形成连接珠江东西两岸新的公路运输通道。整个工程包括三部分:海中桥隧工程;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口岸;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
澳门口岸旅检大楼工程位于澳门东面、伶仃洋南侧的人工岛上,由上海建工集团承建。占地4.0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9299万平方米,分A区和B区,A区为通道楼,将连接珠海口岸旅检大楼,地上6层框架结构;B区为旅检楼,地上6层、地下1层框架。
记者日前专程前往探访施工现场,整个旅检大楼工程的钢构件骨架已趋于完整,高高耸立。接下来,建设者将再战一个月,争取整个工程月底钢结构全面封顶。
钢结构吊装量成“巨无霸”,英雄队担纲重任
时间紧是摆在指挥部面前的最大难题。据工程执行副总指挥邓福弟透露,近17万平方米的旅检大楼工程,原计划3年建成,后被要求压缩到一年。去年底接到建设命令时,港珠澳大桥开工7年,珠海口岸旅检大楼也建设3年有余,完成了结构封顶。因此,这个工程需要与时间赛跑。
据项目副经理王克连介绍,3个多月时间需吊装5.6万吨、近万件钢构件,5月份达到月吊装量最高峰,达2.3万吨,超越集团以往承建的上海中心大厦、国家会展、迪士尼等任何一项特大型钢结构施工项目的吊装强度。据了解,国家会展中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会展综合体,而澳门口岸旅检大楼工程的用钢量则是它的两倍,因此,对设计加工、制作、运输、安装能力都是巨大考验。
“工程时时处在‘等米下锅’的状态。”邓福弟介绍,江浙6家工厂全力配合生产,甚至不再承接其他工程订单,做好的构件依靠半挂车跑足三天三夜,运到岛上,而每天平均有150辆车完成这项高速接力。
上海建工机施集团还派出了一支“吊装英雄队”,并从上海调配了6台1200吨塔吊。王克连介绍,它们作为施工主设备,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施工成败。此外,技术部门先后编制完成各类施工方案25本,增加了5台履带吊、6台汽车吊,在旅检大楼和通道楼之间穿梭施工。用灵活高效的吊装工序,不断调整设备吊装次序和路径。今年2月19日开始地下首节立柱吊装,仅用39天完成地下钢结构部分。
黄沙上建大楼,混凝土成稀缺品
从珠海边检口去往工地的路上,可以看到港珠澳大桥的婀娜身姿。踏上岛屿,便是无尽的黄沙、汹涌的海浪和灼热的阳光。
去年底,当第一批“先遣部队”上岛时,澳门口岸旅检大楼工地只有漫漫黄沙———从建设的角度讲,这完完全全就是一块“生地”。车轮碾过黄沙,很快陷成沙窝,大型机器无法驶进。建设者们趁着冬雨过后沙子又重又实,铺上钢筋和混凝土,使地面变得结结实实,才有后续一砖一瓦的建设。
负责旅检大楼项目主体结构施工的是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承担共计土方开挖6.58万立方米、钢筋1.29万吨、混凝土7.37万立方米的工作量。尽管有着施工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的丰富经验,但岛上的资源匮乏让项目部着实犯难。
岛上仅有一个混凝土拌站,产量有限,还要同时供应其他四五个项目。一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在上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人工岛上,则变成了一百个小时的马拉松式作业。为了确保现场工作有序可控,大量劳动力和设备都是直接从上海调配。
目前,随着17万平方米建筑的主体钢结构施工渐进尾声,防火涂料单位已进入现场施工,幕墙环节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紧随其后。工程正紧锣密鼓地冲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