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边磨刀,边交流)
二十年,对于个人来说,是一段不断成长、完善自我的珍贵岁月;对于城市来说,是一段持续发展、日新月异的重要时光;而对于上海海警支队为民服务来说,二十年充斥着海警官兵的奉献和承诺,饱含的是其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情,背后更是凝聚着海警支队为民服务队二十年来不断拓展、发展壮大的难忘历程
二十年中,上海海警支队官兵坚持每月二十号为民服务,风雨兼程,全心为民;驻地群众总会在每月的这一天来到海警支队为民服务点,无论寒暑,从无间断。可以说,这二十年来,每月二十号这个日子已深深地烙在海警支队的每名官兵和驻地每个群众的心中。
今天在上海海警支队为民服务二十周年活动的现场,有35年为民服务经验的全国劳模陶依嘉女士到场指导,海警官兵和高桥镇志愿者们都已经摆开了阵势。你瞧,理发、磨刀、量血压、电脑维修、法律咨询、防诈骗等十余个项目前人头攒动。负责电脑维修的干部小管正在指导列兵小李:“对对对,应该从这边拆开。”列兵小许则在边磨刀边和大爷聊天:“大爷,您今天带那么多刀来磨啊,瞧好嘞,看看我手艺咋样!”另一边,列兵小梁正在给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量身高,可是孩子怕生不配合,让小梁真是哭笑不得。一幕又一幕,警与民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活动现场:电脑维修也讲“传帮带”)
从“点”到“面”,遍地开花。随着海警支队的不断建设,支队将为民服务从驻地浦东推广至崇明、金山,从驻地门口小小的为民服务点推广至崇明、金山等处各大社区、街道,遍地开花,形成合力,扩大影响,取得了良好效果。每当20日这一天,支队及各大队的官兵们都会或前往自己的为民服务点,或前往驻地服务点,为百姓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从“定时”到“随时”,有求必应。海警支队为民服务队在服务形式上不断加以创新,除定时定点开展“窗口式”服务外,支队官兵们走街头、上码头、登渔船、入社区、走进残疾人家中开展“流动式”、“结对式”有求必应的“贴心”服务。海警支队勤务中队、海警31011艇等等单位都有结对的孤寡老人或帮困助残对象,逢年过节时双方必定有来有往。就算是没有结对对象的单位,也会时不时前往驻地敬老院慰问孤老,开展爱老助老活动。
(活动现场:为孩子量身高)
从“陆地”到“海洋”,不留死角。长年以来,上海海域的渔船民和过往船舶在海上每当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就是向海上110求援,“有困难,找海警”成为在上海海域工作生活群众的共识。除了接处警或是海上救助外,海警支队还将为民服务延伸到了海上渔船民之间,帮助其了解法律知识,能更好、更规范地进行渔业作业。支队还在休渔期期间为留守渔船民送医送药或防暑降温物品,并邀请驻地卫生机构医生护士与支队卫生员开展义务诊疗,并进行健康指导。另外,支队驻金山大队还会经常慰问留守大金山岛等无人岛的守岛老人,给他们送些生活用品。
从“部队”到“驻地”,深度融合。海警支队加强与驻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警民深度融合开展各项为民服务活动。去年起,海警支队与高桥镇凌桥社区合作,将“相约20日”为民服务拓展至整个社区,发动居民志愿者以及相关合作单位一起为百姓服务,每月的服务在整个社区的各个居委轮流进行,提供优质服务,唤起志愿意识。海警二大队、三大队也与驻地社区、街道合作,开展“流动式”服务。
(活动现场:劳模观看海警展板)
从“过去”到“将来”,传承精神。为了建立为民服务后备人才库,海警支队在新兵下连后,总会组织新兵陆续来为民服务点接待群众,现场观摩,对于那些有兴趣而且动手能力强的新兵,为民服务队将重点培养,并适时将他们吸收进为民服务队。为民服务队每年都会有退伍、考学离开的成员,可他们还是会时不时地在二十日这天回来,继续服务,“相约20日”是他们过去的回忆,也是他们面对将来的态度。
(往年图片:大金山岛看望守岛老人)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年来,海警支队为民服务队的官兵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海警为民服务队20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截止到今天,海警支队各为民服务队共开展为民服务242期,共服务驻地人民群众50000余人次,海警官兵的倾情为民赢得了驻地群众的赞誉。2003年至今,支队连续4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和2003年海警支队为民服务队的事迹连续两年被评为“浦东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十佳好事”;2008年,支队“相约20日”活动荣获浦东新区十佳志愿服务组织,2009年,活动更是被作为经验在上海市进行推广;近年来,海警支队为民服务队还获得了“高桥镇双拥工作先进单位”、“浦东新区十佳志愿服务组织”、“浦东新区十佳志愿服务集体”、“敬老爱老志愿者团队”、“睦邻好单位”、“军徽映夕阳先进单位”等殊荣。
海警支队孔海峰政委表示,海警支队的每一名官兵都会始终态度亲切,精于业务,专于服务,做好传承与发扬,继续为驻地群众送上一份真挚无私的警民一生情。
(往年图片:给渔船民送药)
文汇报记者 赵立荣 何易 通讯员 芮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