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上海新华书店新增特色书店,组织读书会等活动聚拢人气。图为“新华一城书集”金虹桥店。(上海新华传媒供图)
■文汇报记者 许旸
许多人阅读记忆地图里绕不开的新华书店,迎来了“温故知新”的一刻。往80年的历史上游回溯,是为不忘初心———《中国新华书店发展大系 (上海卷)》今天在上海书城首发,这本书被业内评价为上海新华发展轨迹的珍贵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积极回应时代提出的新命题,是为突破自我———今年秋天,由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新华书店·光的空间”店将在沪揭开面纱,尝试以书店+美术馆的创意组合,为读者提供立体化文艺体验。
走过80年风雨历程的老招牌,如何在当下竞争激烈的书店业态中重焕活力?上海书城总经理江利告诉记者,新华书店在坚守主渠道的同时,正不断探索创新以文化为内涵的经营模式,打造全渠道的阅读服务体系。在讲究体验、分享、个性化的互联网时代,过往的同质化书店已难以满足读者需求,实体书店需结合各自定位与优势资源,营造出以书店为纽带的特色文化圈。
跳出“千店一面”的陈旧感观,升级文化体验
曾有一段时间,新华书店的统一经营模式给一些读者留下“千店一面”的感观。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成为图书业务新的主战场之一,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营书店也给老牌书店带来竞争压力。转型,是时代摆在新华书店面前的重大命题。
上海新华来了一次优雅转身———拥抱“互联网+”的同时,传承“一切以读者为中心”宗旨,灵活配置线上线下资源。
梳理最近几年上海新华的轨迹不难发现,书店不仅仅是图书零售场所,还是传播信息、引领文化潮流、构建文化生态的重要场所。
新华书店首先打破了不少读者对自己的“刻板印象”。最近两年,新增特色书店、办读书会聚拢人气、线上推广品牌多管齐下。比如,新华传媒推出全新品牌“新华一城书集”,1000多平方米的书店空间里,聚集了图书销售、亲子阅读、咖啡休闲等多种业态,新华传媒将陆续通过新开或改造方式,在沪上主要商业集聚区开出多家书店,形成品牌规模优势。去年上海书城六楼的少儿天地变身为“玛德琳绘本馆”,为亲子阅读辟出新空间。新华旗下书店的同名微信书店,则为读者提供线下门店及线上平台相结合的文化体验。
怎样为书店空间注入多元文化内容,让经营者颇费心思。继2002年发起创办公益读书品牌“新华·知本读书会”后,上海新华书店去年推出“全国新书发布厅”,第一时间畅谈全国好书。近期,无论是作家虹影《上海王》、徐则臣《王城如海》等原创小说分享,还是《小二黑结婚五绘本》《小顾聊神话》 等艺术社科图书发布,都引来读者把上海书城一楼大厅挤得满满当当。
绕不开的文化符号,继续演绎这座城市的书香史
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在书与人的相逢中,新华书店从引人注目的角度继续演绎着上海这座城市的书香史。从延安清凉山麓的窑洞出发的新华书店,走向全国各地,又走进当下书店发展的时代命题。
在80年历史长河中,新华书店是许多人回忆中开启知识之门的场所,承载了几代人的阅读故事和喜怒哀乐。建国初期条件艰苦,上海新华人依靠“背篓”精神,手提肩扛,送书下乡。“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等服务理念影响了几代新华人。许多人依然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无数青年涌向新华书店争相购买数理化课本或汉译学术名著丛书等。
今天恰逢世界读书日。“我为阅读代言———新华书店全民阅读活动推广大使交流会”将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举行,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等嘉宾将向读者荐书,横跨“70后”至“00后”的读者代表将畅谈他们与新华书店的交集。
随着全民阅读深入,新华书店的服务定位从侧重于如何帮读者找书,变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专”的差异化经营。在业内看来,特色化、专业化经营正成为实体书店的发展趋势,书店不能仅停留在光提供一本本图书的浅层面上,而是需要灵活配置线上线下出版资源,解析读者专业需求,提供文化增值服务。2017年上海新华计划以音乐、旅游等为主题,开设融合图书销售、特色产品、分享交流、课程培训为一体的新型书店,在细分市场中发挥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