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记者们争相举手提问。本报特派记者赵立荣摄影报道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12日下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他开门见山,表示将把这次记者会当成一场“考试”来对待。面对提问,他抛出满满干货。
“精准滴灌”,实现教育脱贫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到凉山州悬崖村。记者会现场,当被问及教育扶贫工作如何精准发力时,陈宝生介绍说,教育部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做了几件事———由教育部牵头,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 《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由单纯扶贫转为综合扶智,通过发展教育,割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
现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面临三个突出问题:2016年,全国有1.4亿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4%,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完整接受完义务教育;读书无用的观念在贫困地区的影响比较大;贫困农民和普通农民在教育上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对此,教育部将加大投入力度,从基础建设到学生资助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经过三五年努力,让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在贫困地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现全覆盖,从小学到大学,从入学到毕业,实现全程资助;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助计划;组织高校教育单位对口帮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运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脱贫效果。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要架“立交桥”
“工匠精神”被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被问及职业教育下一步该如何发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时,陈宝生表示: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培养爱迪生,也需要培养鲁班。
陈宝生指出,这些年,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比,显得“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社会理念的不适应。大家希望上普通高校,不愿意不上职业高校。而职业教育教学方面,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工信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根据脱贫攻坚规划,每一个贫困家庭培养一个人,让他掌握一门技能;还要促进产校融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让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当老师,学校老师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建立一种“旋转门”机制。
此外,要修订职业教育法,引导整个社会转变观念,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在制度上解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分离的状况,建起一座“立交桥”,二者可在一定节点上实现转换,同时改变普通高校先录取、职业学校再录取的考试录取制度。
育德育心,让高校学子修筑内心“承重墙”
去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当被问及教育部下一步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工作重点,陈宝生表示,当前要攻坚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其为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助力加油。
陈宝生说,教育部进高校调研,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到,究其原因,可能是“配方”较陈旧,“工艺”较粗糙,“包装”不时尚,所以亲和力差了,抬头率低了。
为此,教育部将引导大学生将党的基本理论学习注入实践,充分运用实践中群众的丰富创造;育德和育心相结合,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同时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修筑起一道“承重墙”,能经得起各种考验;改革思政课的内容、授课方式,运用好网络阵地,输送正确的、健康的营养。
现场,陈宝生还就留住乡村教师、建设“双一流”大学及学科、义务教育年限、海归潮、解决校园欺凌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文/顾一琼(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