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长沙3月8日专电 (记者叶志明 通讯员何文)“从哪里走出来,我就回到哪里去!”“故乡对我有恩,我是从那儿成长起来的,那里更亲,山里的孩子们更需要我! 我要做一名合格的、乡亲们信赖的人民教师!”
说这番话的向立华,是地处山区的湖南怀化市溆浦县油洋乡中心小学的二年级语文教师,二 (1) 班班主任。23岁的他去年6月作为优秀毕业生,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回母校执教半年多来,他立足岗位,回报家乡,担任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和少先队辅导员,以突出成绩获评2016年溆浦县优秀教师。
向立华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创新六年制师范生培养机制的首届毕业生中的代表。去年6月和向立华一同毕业的“六年制师范生”有1300多人,他们怀着美好理想而来,带着感恩之心回归,走上各自故乡乡村小学的教师岗位。
记者今天收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彭小奇教授转发来的一篇文章《青风采:“励志青年”向立华的故事》。他说,希望给那些默默无闻为民族复兴奉献的脊梁们点赞! 文章讲述了家贫学优的向立华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回报家乡的励志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施“强化教育扶贫力度,创新免费师范教育”的政策初见成效。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从根本上拔掉贫困穷根,关键靠教育。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提出的“强化教育扶贫力度,创新免费师范教育———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现实需要。作为该政策的提出者和项目实施的总负责人,彭小奇指出,一是化解农村基础教育危机。湖南农村小学师资长期存在数量不足、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流失严重等问题,上世纪末师范生招生并轨后,更是出现了生源逐年降低、技能教学相对弱化、就业机制不畅等新问题,亟待一一破解;二是实施精准“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教育发展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是导致老少边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湖南省重视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机制。彭小奇介绍,200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恢复免费师范生教育,启动实施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即“五年制”),为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免费定向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2008年,启动“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免费教育”(即“四年制”)。2010年,在总结小学教师培养多种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承担了湖南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即“六年制”),为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免费定向培养本科学历的多科型小学教师。此项工作开全国之先河,是湖南为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师资队伍的学历、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而实行的重大创举,是全国小学农村教师教育的重大创新。
相较“五年制”与“四年制”培养模式,“六年制师范生”培养机制是取长补短。一是学生起点低,培养可塑性强,毕业后直接进入带事业编制的教师队伍,有利于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优质生源。二是实施“六年一贯”制培养,“二·四分段教育”(前两年注册为中职学籍) 确保毕业生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小学教师,能够承担起农村基础教育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担子。三是定向培养实行淘汰退出、违约惩罚机制,前两年期满必须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本科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县市区农村小学服务一定年限,对于对口升学考试未合格者,以及未按规定赴定向培养的学校服务的,均有相应配套跟进措施,以确保学生刻苦学习、认真履约并安心从教。
创新“六年制师范生”培养机制效果已经显现。彭小奇介绍,一大批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学生有理想有抱负,学习质量高、履约情况好,农村小学师资紧缺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未来5年,每年将有约1500名“六年制师范生”像向立华一样回到山区农村乡镇小学任教,并成长为湖南基础教育的业务骨干,真正做到免费师范生“进得来”“学得精”“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