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羊肉烹饪技艺,2007年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保护目录,难怪成为真如人的骄傲。而真如羊肉的两块金字招牌,如今都被完好保存着——一块1988年国家商业部颁发的 “商业部系统优质产品”招牌,如今保存在供销社里,另一块真如羊肉烹饪技艺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招牌,则由真如镇街道收藏着。
这方水土与这里的羊肉,相互滋补了多年,情深意长。普陀区档案馆里能找到这样的记载:真如羊肉就已经出名。乾隆年间,真如羊肉鼎盛,一条老街上有30多家羊肉馆。上世纪40年代,镇上共有6家羊肉馆(摊)。1958年,6家羊肉馆合并为真如羊肉馆,当时店址在北石路155号,日销羊肉300-500公斤。 如今的真如羊肉馆依然属于集体所有制企业。
从前的上海,“金罗店,银南翔,铜真如,铁大场”, 因元代寺庙“真如寺”而得名的真如,一向是个闹猛地方。镇内河道交错,村落多傍水而筑,村民们耕田纺布之余,家家种蔬菜瓜果,都要在凌晨三四点钟大量浇水。下田之前,人们必到镇上找家羊肉馆坐下,一碟白切、几两烧酒,最后上碗热汤面,等浑身热起来,就能一口气干一整天农活。
后来,种田人没了,全镇大大小小的羊肉馆依然从早到晚人头攒动,除了慕名而至的外来吃客,还是以本地住家为主。他们把羊肉馆当成闲谈、会客、谈生意、吃酒、吃饭的“堂屋”。一碟如脂似玉的白切羊肉,一碗热香扑鼻的红烧羊肉面,满足的远不是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悠然知足的生活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