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新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2日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
1949年5月的一天清晨,经历了枪弹声的上海市民,被一种场景深深震撼,这场景就是解放上海的人民子弟兵为了不扰民而合衣露宿街头;1963年8月,毛泽东因为感动于南京路上“霓虹灯下的哨兵”,挥毫写下“八连颂”! 这两个已经深深镌刻在上海历史中的经典图景,其揭示的本质在于:国防军队建设永远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幸福安宁的坚强保证!再请看:这几年,举国上下为一个又一个航天成就欢呼,为饺子般下水的高新舰船惊叹……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矗起的是上海企业、上海科技、上海力量为国防与军队建设贡献的丰碑! 上述事例毫无疑义地表明:军民融合发展,既是国家之路,也是上海之路;既是富国之举,更是强军之策。
军民融合发展,就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协调发展,核心是军民科技、产业实现互转、互通、互融,民为军用、军为民用、军民两用。放眼世界,军民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甚至成为一种发展“秘诀”:美国军民科技、产业的高度融合,让人们对诸如波音、通用等知名大企业,已经分不出究竟是民企还是军企;以色列通过“以军带民”模式,令其军事和经济傲视中东乃至世界;至于日本“藏军于民”的体制机制,早已引起世人对其国家实力与战争潜力的高度警觉。这几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军民融合发展高度重视,采取了不少实际举措,其成效与影响都有目共睹。但毋庸讳言,在战略谋划、顶层规划方面,在建立体制、完善机制方面,在法规配套、政策健全方面,在塑造文化、营造环境方面,尚需加大力度,面临着深度发展、加速发展的现实必要性与时代紧迫性。
当前,经济新常态呼唤新思路,军队大改革呼唤大视野。我认为,这两个呼唤的交响,就是军民融合发展。正是适应新常态新形势的要求,去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出台了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意见,而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2015年就鲜明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上海有着独特的经济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以及传统优势,在军民融合发展上没有理由不走在前列,而要实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目标,更必须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大做文章,真正当好排头兵、先行者。军民融合发展应当也必将成为上海实现“四个中心”目标的增压机与倍增器! 为此,我建议:
第一,上海,应当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打造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方位。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上海,也不只是上海驻军的上海。在国防军队建设上,上海应该面向全国、上海可以服务全军!上海,不仅要当好“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上海也理当努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军工重地、国防重地!
第二,上海,应当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打造“科创中心”建设新高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核心是科技、关键在人才,而科技与人才正是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两大支柱,显然,军民融合发展可以成为也应当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天然引擎与制胜高地。
第三,上海,应当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打造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建设新品牌。从上海近几年的经验教训看,把应急管理与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突破口与示范点,既十分可行也十分必要。将应急系统与国防动员系统的力量、资源、机制融合起来,可以有效打造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安全管理新品牌。
第四,上海,应当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打造上海文化、上海精神新名片。军民融合发展,不仅要融科技、融人才、融资源,也要甚至更要融思想、融文化、融精神。当前,天下并不太平,世界很不安宁。我们要通过创新拓展双拥共建活动特别是国防教育的内涵、方式,让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富国必欲强军”、“国防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让上海文化、上海精神注入拥军报国、强军富国的时代基因。
(作者为驻沪空军某部政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