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澎 见习记者 朱颖婕)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于春节期间开播以来,出现了一大批表现不俗的上海学生,比如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上海中学的姜闻页、文来中学的侯尤雯等。这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孩子凭借深厚的诗词储备和文化底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武亦姝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诗词和诗人能够与她建立精神交流,影响她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甚至影响了她的人生观。
在不少学者看来,古诗文确实能让年轻人感到与自己的生命产生连接,但还需要有古诗文学习的氛围,这样才能让更多年轻人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据相关统计,目前在上海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中,与古诗文相关的教学内容约占30%至40%。同时,各区正逐步将古诗文教育纳入拓展型课程体系。
古诗文仍具备在年轻人中流行的特质
“诗词大赛热说明中国的古诗文在年轻人中仍然能够引起共鸣。虽然这些古诗文的形式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它所抒发的情怀却仍然能够让年轻人产生生命连接的感觉。”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接受采访时说,从此次大赛有很多年轻人参与也能够看出这一点。
黄荣华说,古诗文在当时的环境下,往往是一种社交工具,或者流行文化的体现。比如此次大赛中的一个环节“飞花令”,就是古人经常玩的一种游戏,是中国古代酒令之一。而此次诗词大会上出现了宋朝诗人黄庭坚的一些诗句,“黄庭坚的诗词和他的书法在他所处的时代,都是人人追逐的流行文化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詹丹认为,古诗文往往是某个阶段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而同样,当下的语文教材也折射了时代印记,比如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红楼梦》章节,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选用的往往是黛玉进贾府那一段;本世纪初选入的则是“香菱学诗”的片断。“古诗文不仅是古代的流行文化,在当下也能与‘流行文化’产生连接。至于诗词,往往抒发的是自古以来共通的个人情感、人性思考或者是自然之美,自然能够在年轻人中引起共鸣。”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提到,诗文是古代文人墨客基于对心态、社会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共同体验。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而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雅语”教育
武亦姝接受采访时说,在读放翁词时,她能够感知陆游性情中可爱有趣的一面,他的作品有一种很特殊的温柔和深情,有时候也可以很明快清新;而苏轼豁达开阔的人生态度则非常打动她,读东坡词可以“让人有好心情”,在不知不觉中,这种人生观也让她有勇气笑对各种人生挑战。
“古诗文教育对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杨浦区语文教研员储竞说,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小诵读、记忆古诗文是对中华优秀思想和文明的弘扬与传承。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常读常背古诗文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美感和语感。
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宏看来,中华经典诗文能提升审美品位,并对抵御日渐粗鄙的网络语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学习“雅语”的地方,而中华经典诗文有“雅语”的精髄,因此,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文的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专家认为,这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明确指向和保障。
中小学古诗文教育还应在审美上着力
虽然中小学的古诗文教育近年来一直在加强,但是在周宏看来,目前,中小学古诗文学习在读懂内容的层面着力较多,在诗意美或者审美的层次着力还不足。“这就很难让大多数学生喜欢,不喜欢则不会主动积累。”
对此,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黄玉峰也深有同感,他认为,在目前的古诗文教学中,师生多是将其视为一个考试项目,而死记硬背和机械答题形式,会减弱古诗文陶冶心灵的作用,“学生们无法真正进入那些作品。”他说,自然地、自发地体会古诗中的温暖和情意,才是学习古诗文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