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社区文化活动十分热闹。记者昨天来到闵行区虹桥镇文化中心,楼下乒乓声响,图书馆书香氤氲,上了三楼,传来吟诵古文的声音。推门而入,开讲的竟是京剧花脸大家尚长荣,环顾四周,古朴的桌椅陈设,颇有几分旧时学堂书院的味道。
这是尚长荣为闵行区“修齐讲堂”开幕首讲的现场。从家风渊源,到《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 三部新编戏的创作历程,老艺术家一生与传统文化事业紧紧相连。临了,他还为大家开了嗓,不是自己代表角色曹操的经典唱段,而是用二黄唱起了赞扬“清白”的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铿锵之声在楼道里久久回响。
文化不仅滋养创作,也是困顿时的激励
尚长荣在讲座上从自身的经历说到创作的理念,精彩纷呈。尚长荣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是“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大哥学了武生,二哥工旦角,照理说,子承父业再合适不过。不过父亲却先送这个小儿子去读了书。读过私塾、上了小学,在尚长荣看来,儿时的文化启蒙对日后的创作表演和人生经历都是莫大的帮助。
戏曲事业百废待兴之时,他在心中默念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怀揣着新编戏《曹操与杨修》的剧本来上海“闯山门”。
尚长荣把家安在了上海。打动他的是上海戏曲界同行执着苦干、锐意求新的精神。
《曹操与杨修》之后又有了《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等一批新编历史剧,在当代戏曲界引起强烈反响。谈到自己为何执着于展现历史上的先贤,尚长荣说:“父亲一直教育我们认真演戏、诚实做人,要把中华民族的忠孝节义呈现在舞台上。所以在创作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在舞台上还中国京戏表现正义正气的本来面貌。”
尚长荣说,每一次演绎历史人物,都不是兴之所至的随意之举,而是在心中酝酿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愿景。比如排演《贞观盛事》,就是因为自己的“魏征情结”。谈到此处,尚长荣几乎将《谏太宗十思疏》 全文背诵下来。他说,“魏征之敢谏,太宗之纳谏,实在令人钦佩,每每读到太宗对魏征坦诚‘人皆苦不自觉,过失堪惊’,我都禁不住眼眶湿润。”
让基层百姓体验舞台之外的名家魅力
尚长荣深入浅出的演讲扎实透彻,精气神十足。殊不知他刚从陕西演出回来,不顾旅途劳顿,为的是赶在春节前,为基层社区居民送上一席“传统文化宴”。打动尚长荣的,不仅是把文化送进社区的理念,也是“修齐”这两个字。
“修齐”顾名思义,正是《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之意。讲堂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把社区基层的文化讲堂取名为“修齐”,就是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美德,通过打造市民修身齐家、睦邻友善的文化新空间,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为把“修齐”打造成文化品牌,讲堂还有自己的“广告语”,一篇112字的《修齐讲堂铭》。其中“修身养德,文质彬彬。齐家守道,其乐融融”16个字道出讲堂宗旨。而“家风家训,温润人心。旧学新知,启迪大众”则标识出基层讲堂的特点——虽然邀的是各领域的文化名人,但以“家风家训”为切口,针对基层群众,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
一位居民向记者感慨:“市中心城区有很多向公众开放的文化讲座,不过离我们这里太远,而且活动现场人很多,想要签名合影都不容易。能够在家门口与尚老师面对面,实在难得!”不足一百平方米的空间规模不大,却给了普通市民更多近距离接触名家的机会,合影交流不在话下,甚至还有特殊的“福利”。昨天在现场,尚长荣就与大家相约,下一次将把自己的代表作《廉吏于成龙》等电影拷贝带到社区免费请居民观看。
讲堂现场,还有几位街道社区“邻里中心”的负责人、民间书院的文化创业者,他们慕名而来,为的不仅是一睹京剧大家的风采,更是为日后举办相关活动学习经验。接下来,首批“修齐讲堂”将于近期在全区14个街镇(工业区)的“邻里中心”和7个“文化客堂间”等城区睦邻空间陆续“开讲”。打通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普及的“最后一公里”,将文化名家“输送”到社区居民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