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所占网民比例不断提高,有90.1%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包括手机互联网)。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等逐渐也成了广大未成年人的“日常”,但是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也令人担忧。
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不仅干扰学习生活,严重的话,还会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引发犯罪。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因网络而起,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新领域,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近日,国家网信办起草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中,提出了一项新的管理办法,这就是每天0点到8点禁止未成年人打网游。该“送审稿”涉及到的网络欺凌时救助义务的明确规定,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这意味着,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将得到大力推广。国家鼓励并支持研发、生产和推广该软件。网信部门将会同国务院工信等部门组织制定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研发、生产和推广的政策并组织实施。智能手机等产品制造商在产品出厂时或进口商在产品在销售前应当在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或者为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提供便利并采用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渠道和方法。
▲网瘾治疗中心的电击治疗
送审稿还禁止通过非法手段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威胁、侮辱、攻击、伤害未成年人。规定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进行身份注册、采取技术措施防范网络沉迷的责任。这意味着曾经以“军事化管理”、“电击治疗”等噱头吸引大批家长强制送孩子进入的“网瘾治疗中心”将很难再有生存空间。
▲网吧里仍有不少未成年人在玩网络游戏。
除了送审稿中提到的规定外,专家指出,送审稿的出台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撑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之伞,必须严格网络行业自律,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重视青少年专属网站的建设,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国务院法制办关于公布条例送审稿并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目前,送审稿仍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今年2月6日前,相关组织和个人可通过网站、邮件、信件等方式向国务院法制办提出意见。
>>> 链接
减少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除了网络游戏登录实名制和对网吧经营时间进行规制外,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网络游戏的暴力性评估和分级制度。那么,在这方面,国外是怎么做的?
美国:美国青少年因为沉迷于网游,模仿网游情节而犯罪的不在少数。目前在美国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监管主要是来自于民间的呼吁和家庭监护人的责任感,并非是一个严苛的法律问题。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案修正后,也规定网站在收集儿童私人信息时,必须获得其父母的同意,并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必须向用户提供内容过滤软件。
英国:游戏内容被细致地分为暴力、不雅用语、恐怖、赌博、歧视等八个级别,相关标识会出现在产品包装的正反面上。英国也成立了专业机构对暴力网络游戏加以管理与限制。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是负责英国电影、电子游戏分级和审查的机构。根据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的规定,含有描述性行为和暴力行为的电子游戏发行商,需要递交游戏年龄限制和内容分级。
德国:有调查显示,德国10岁到18岁的青少年群体中,电子游戏玩家比例高达93%,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喜欢通过网络,玩多人游戏。针对网游世界,《青少年保护法》和《青少年媒体保护州际协议》,是德国保护青少年安全玩网游的主要法律依据。其中规定,包括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的网络内容的供应商,必须限制相关内容的传播时间,通常为晚上22点或23点到次日早上6点;必须通过实名验证等技术手段,限制内容传播范围;必须使用被官方认可的青少年保护软件。
日本:2004年在关东经济产业局支持下, “日本网络游戏协会”成立。该协会与日本相关政府部门合作,监督网络游戏市场。日本网络游戏协会专门就如何保护青少年做了规定。比如未成年人在登录或购买时向其发送需征得监护人同意的信息提醒等措施。近年来日本很多家长,开始严格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有的只允许周末玩一次,一次不超过半小时,许多学校还要求孩子们在晚上9点以后不能玩手机,不能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