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个客观真实的老百姓的故事,同时又从这些普通人奋斗的故事中去体现中国人梦想的实现,回应了海内外对“中国梦”的关注。图为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海报。(SMG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中外关注的公约数是什么? 或许,一部专题纪录片能有所启示。“中国经济走向何方?”“中国人,你幸福吗?”“会制造的中国人,你会创造吗?”“中国能变得更美丽吗?”当这些问题在一集集纪录片里经历“提出、求证、解答”的历程时,中外观众从平实的电视镜头里得到了回复。
日前,一部纪录片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认可,它不仅获得国内许多奖项,还摘得今年第68届美国洛杉矶地区艾美奖。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外语频道制作的系列专题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2012年在国内首播。此后,该片登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家海外主流媒体。仅在美国,其第一、第二季就在210个公共电视台播出。截至今年7月,累计4000余集次,在美国前十大城市覆盖率从第一季时的70%攀升到第二季高达96%。
“这部纪录片能中外兼收,在于它打通了中西方两种舆论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如此评价。
通过客观陈述,回应国际关切
面对中国的崛起,一方面,世界密切关注。今年初,英国广播公司(BBC) 和韩国国家广播 (GBS) 相继拍摄制作了纪录片 《中国新年》《超级中国》,聚焦中国发展现状。但另一方面,偏见依旧存于西方舆论中。尤其是美国,很难接受外方制作的内容登陆他们的公共电视台网。这一点,联合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非常清楚。作为 《中国面临的挑战》 的主持人,库恩说:“在美国人眼里,我代表中国。所以他们起初并不乐于播放我们的节目。”
是什么让美国人改变主意? 库恩认为,是“完全百分之百的真实性”。正如片名,纪录片直面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大到经济发展形势、医疗改革等问题,小到个体中国人的寻常生活,从北上广到贵州山区,从政府部门、医院、学校、养老院到一些非政府组织,都被放置在镜头下客观陈述。
中国专家也有相似感受。“过去,我们觉得对外传播可以找些软性话题,比如衣食住行、旅游文化。但《中国面临的挑战》能被国际受众接受的一个原因是,它回应了国际关切。”尹鸿说,节目展现的是和谐、美丽、文明、富强、现代等几大主题,按习见思路,这些主题会被正向阐释。而该纪录片把它们变为一个个疑问句,用设问来进入话题,随后通过镜头记录下的真实场景、真实话语,让观众自行得到答案。把“我讲你听”式的单向输出,变为“我们共同寻找解答”的伴随式传播,无疑更有效。
从大处着眼讲中国,细处入手谈人心
其实,在“共同寻找解答”之前,中外团队关于选取哪些话题曾有过交锋。该纪录片总导演朱晓茜告诉记者:“外国团队对中国的高楼大厦不感兴趣,那已是周知的事实。他们更爱观察中国的水产市场、工地,或者小辈给老人送红包这样的细节。以小见大,细处能更全面地反映中国社会现状。”
比如“雷锋精神”是中外团队产生过的第一次交锋。库恩认为西方人不懂雷锋是谁,片中不必提及。但中方团队坚持,雷锋是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榜样,而大众对于“雷锋精神”的诠释和继承同样具有时代特色。更有意思的分歧是关于女性的。外国团队想拍中国的成功女性,他们很奇怪为什么中国女人会做得那么好,因为在之前接触到的外国报道里,中国女性地位低、不受人尊重。但来到中国后,外国团队发现,不仅社会上能见到成功女性,就连这个纪录片摄制组里,都是清一色的80后女编导。
一群年轻女性编导是如何驾驭“中国面临的挑战”这一宏大主题的? 朱晓茜说,秘诀在于“从大处着眼讲中国,细小处入手谈人心”。例如,摄制组从一名贵州遵义的留守儿童入手,追踪拍摄多年,从一个孩子与他的家庭,逐渐放大到当地一村、一县,直至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又好比女编导们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切入口,“顺藤摸瓜”找到山东滨州的一个村子,那曾是个有着百年草柳编传统的湾头村,如今成了“淘宝村”,是中国的网络经济给农民带去了无限生机。这是一个个客观真实的老百姓的故事,同时又从这些普通人奋斗的故事中去体现中国人梦想的实现,回应了海内外对“中国梦”的关注。
目前,纪录片第三季已启动,反腐、依法治国、环境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外交战略等都在策划范围中。朱晓茜说:“我们会尝试把这些问题和挑战放到世界性的坐标上去看,以期收获更广泛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