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 (记者李静)12月14日-15日,2016上海辰山第二届“药食同源与植物代谢”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举行,中、美、英等国的80多个中外科研机构、大学学院和企事业单位近200名专家学者与会,探讨药食同源植物的保护、研究、利用与创新,以及功能性食品的研发等。
出席会议的中科院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教授说,中国古书记载了很多药用的功能性植物,像枸杞不仅明目,还能护肝保肾脏,但以前我们只知其有功效,却不知其如何产生此效,认识很模糊,研究也比较粗,没办法做改良和推广,“比如水稻,口感好不好与淀粉的具体类型及含量有关,如果这些搞清楚了,就可以改良这个成分了;还有,岐黄、人参、枸杞等,种在不同的地方,口感和功效会不同,到底是什么变化了?希望以后多做些基础、深入的研究,这关乎老百姓的健康,不仅要让人们吃好,吃的营养,还满足对食物的多样性需求。”
许智宏说,目前,全球都很关注药食同源植物研究,“现在国外对中药非常感兴趣,科研力量投入很大,所以中国一定要加紧做研究了,否则我们特有的东西就丢了。”许智宏认为,其实,一做研究就争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可以休矣,那都没意义,只要研究改进了植物,对老百姓健康有利就行了,“很多研究都是站在自古以来的中药巨人肩膀上做出来的,最终,中西医药会要结合的;中国的宝库我们先深挖起来,让老百姓先享受嘛。”
说起研究,其实,国内外的科学家们为了人们能吃上美味可口、营养又可药用的优质、特色水果蔬菜,也是蛮拼蛮苦的:古有神农辨药尝百草,今有农学家科研吃百果。吃水果怎么还会苦呢?
作为瓜果蔬菜的死忠粉,记者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尚轶的研究很感兴趣——找到影响甜瓜、西瓜和黄瓜等葫芦科作物风味的“秘钥”,精确控制其苦味。年纪轻轻的尚老师为做科研,就吃了不少“苦头”,黄瓜吃过数百种,番茄吃过400多种。尚轶说,这些果子都要亲口尝过,这个方法最直接、最经济实惠,可以快速确定它的表型(指个体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表现)。记者很好奇:“吃过那么多水果蔬菜,你幸福吗?”尚轶语塞了,最后,他说,“其实挺不容易的,因为有的好吃,还有的不好吃啊。”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品尝只是“科研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科学家要用分子标记等育种方法,反复筛选,确定影响苦味的成分,想办法控制这种成分做改良,杂交培育,最后种出形状稳定的植物。这是一种很慢的研究育种方法,需要时间和耐心。
11月29日,尚轶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这篇“葫芦科作物苦味性状的趋同驯化与差异进化”长篇幅研究论文,这是他们继2014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Science》)上发表黄瓜苦味形成机理研究成果后,将基因组大数据应用到植物次生代谢研究,改良蔬菜瓜果品质的又一成功实践。
通俗点讲,野生的甜瓜、黄瓜都是苦涩的,不能吃,农民伯伯和农科学家经过驯化、筛选、育种后,种出现在我们能吃的、几乎没什么苦味的品种。但是,遇到高温、干旱、台风等等逆境时,这些瓜果还是很可能会变苦,那时候,农民的劳作就白费了。有效把握植物内里的“秘钥”,可以让植物向人们需要的方向生长。
这些研究,可以培育出没有苦味的甜瓜、黄瓜和西瓜,即使是在高温、干旱等逆境中生长也能保持稳定形状。与此同时,增加植物中影响苦味的物质,可以使叶片变的更苦,以抵御虫害,少用农药。类似的研究,还可以培育出“小时候吃过的”番茄——番茄中31种化合物、27类可溶性物质和糖等成分会影响它的味道,控制这些成分的比例,就可以培育出好吃的番茄了。
尚轶说他们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一群人,接着土地和泥土,研究成果开花结果,孕育出实实在在的食物,让老百姓的餐桌再丰富一点,营养再好一点。
据悉,研讨会由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主办,上海市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市资源植物功能基因组重点实验室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