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摄影是现代摄影中不可或缺的题材,但又是难度很大的拍摄对象。在世界摄影史的浩瀚篇章中,工业摄影曾经有过独特的呈现纬度。现代工业刚刚成型的时代,诸如美国摄影家兰格、怀特等有过对工业景观宏大庄严的颂歌,但随后更多的摄影家则偏重于通过镜头描绘机器对于人性的压迫,相当部分工业题材作品是从批判角度展开的,其思考深度在不断发展。
从正面反映工业现代化场景的摄影领域,新中国成立之后虽不乏精彩之作,但其难度也决定了大多数表现手法容易落入“机器+人”的既定模式,只是简单地通过宏大的工业设施来衬托人的劳作。
然而,摄影人对工业题材的钟爱从未知难而退。今年上海国际摄影节挑选出的工业摄影佳作中就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拍摄者试图突破简单的表现语言,希望给工业摄影带来更多值得玩味的审美空间。
借助现代摄影科技的镜头视角,展现工业景观的恢弘,拍摄者或是以超广角的对称构图,或是选择具有螺旋深度的视觉推进,甚至还有利用对角线的视觉延伸,借助各种光影和烟雾,营造工业景观的多元态势,让观众对硬朗的工业造型留下美好印象。这样的拍摄需要一个深入观察的过程,也需要不断体验的耐心,在不断选择和舍弃的过程中,最终找到最能抒发意境的瞬间。
以工业环境作为隐隐约约的衬托,甚至舍弃环境而仅借助工业的装束,将焦点集中在劳动者的精神层面,又是同类题材的另一种韵味所在。我们看到:钢炉前工人短暂放松时愉快的神态,飞舞的钢花衬托出劳动者的英姿;路桥建设者幽默的生活姿态,一块硬纸板不仅用来遮挡阳光,也呈现出劳动者不羁的性格;工人的脸部特写,“全副武装”的亮相,另有一番神韵展现出生活的多元……透过这些作品,工业环境中的人不再是简单的机器陪衬,而是作为现代工业的主人,充满自信。
当然,我们也看到不少拍摄者在“机器+人”的探索空间里所做的新尝试,带给观者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精彩瞬间的捕捉过程中,绝非简单的叠加呈现,而是一次次有选择、有提升的实验性探索。拍摄者或高角度俯拍,或低角度仰拍,即便是在平视的拍摄过程中,也通过巧妙的对比元素,让尽管占据很小空间的人依旧成为机器的主人——人在画面中的视觉呈现绝非可有可无的陪衬,而是作为现代工业的主宰者,为中国工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其中,为了更好地展现人和环境的关系,拍摄者还选择了多次曝光叠加的手法,将劳动者巧妙地融合到工业环境之中,彼此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形成独有的创意风格。
由于缺少背景资料,这些拍摄者的身份不得而知。但我相信,这些作品如果不是第一线的劳动者拍摄的,至少也是长期深入到这些场景的摄影人所带来的。上海工业摄影元老左家忠先生曾经说过:“真正优秀的摄影作品应来自基层,来自熟悉和掌握自己单位重点产品的生产流程和特殊情况的摄影工作者,而非专业媒体的新闻记者。”这并不是贬低专业新闻记者,而是提醒如今仍长期生活在基层的摄影人,应该有信心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