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越来越多消费者希望不只能够了解食物的热量或碳水化合物含量,还希望知道自 己吃的食物来自哪里、如何种植或培育的。
你是否也沉迷于研究包装盒背后的小表格———“食物成分”,一连串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名词和百分比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来自纽约的 SageProject在线食物数据平台提供了全新的“成分”解读。这个平台在呈现食物信息的同时,将收集到的上万种我们可以在超市或市场里轻易买到的食物数据进行了归纳与整理。与你平常印象中枯燥、难懂的印象不同,它提供了妙趣横生的实际应用方法。你只需在网站上创立账户,并设定自己的饮食偏好与身体状况,SageProject将根据相关参数,为每个人呈现“量身定制”的、从“成分”到“出产地”等详细信息。项目创始人山姆·斯洛沃相信,他能够在互联网时代为食物贴上既易读懂,又令人赏心悦目的智能标签。
初次浏览SageProject,你可能会认为这又是一款帮助人减肥,或是排毒、控制饮食的工具。它的数据库里将近2万种食品的确来自于诸如WholeFoodsMarket(全食超市) 这样的有机食物超市,或是有机农场品牌,但SageProject 的目的单纯多了———他们只想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从苹果到巧克力饼干,从三文鱼到全素汉堡等的日常食物究竟由什么组成、有什么功能,以及来自哪里。
“食物标签是人们每天都要接触的信息设计,但这些小表格上能被简单读取的部分却非常少。另外,包装袋后面那小块方块区域也决定了很多信息无法被呈现。”山姆·斯洛沃说,他毕业于纽约大学的交互设计系。“我们希望制作简单的、透明的、个人化的食物标签,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获得自己希望了解的信息。”
登陆这个网站,你会发现设计团队为数据库中的每一种食物建立了专属网页供人们随意搜索。当然,更精明的使用方法是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账户,并预先设置自己的饮食偏好,那么网站将会呈现更加个人化的食品信息。为了实现“量身定制”的效果,你需要填写一份相对比较详细的信息表:身高、体重、年龄、职业、日常运动量,以及被事无巨细地分类设立了5大类的个人饮食偏好:过敏源、食谱、证书、健康因素、社会因素。其中,“食谱”一栏包括了目前主流的几种饮食法———纯素食、鱼素食等等。健康因素里则是有像“低盐”“对心脏有益”“不含人工添加”“优质维生素”等标签供选择,“社会因素”一栏则为环境友好人士提供了“不涉及残杀动物的”和“不笼养的”两个选项。
别担心填写过程会令你丧失耐心,斯洛沃和他的团队在网页交互体验上做得相当出色。整个填写过程被设计得非常精美,甚至每一种饮食偏好都
拥有一枚专属的小徽章———它们在以后的使用中会陆续出现。
完成个人信息录入后,你便可以开始查询到一份具备个人特色的智能食品标签了。如果此时你对一份可以在全食超市里买到的太妃海盐口味的“牛奶巧克力”产生了兴趣,你将迅速从页面中获得以下信息:每份含220卡路里热量,由13种食材组成 (13种食材分别以热键形式显示)、含7种可能的过敏源、3个饮食偏好徽章 (根据用户选择的饮食偏好呈现),接下来,一排彩色的环状图表显示了这块巧克力可以为一个人每天所需要的营养素提供14%脂肪、7%碳水化合物、3%蛋白质、3%纤维……网页还会提醒你,注意这款食物提供了较多的饱和脂肪 (30%)、少量胆固醇(3%) 和钠 (2%)。若对身材有所苛求,再花些时间往下看,一盒正在跑步的薯条告诉你:跑步14分钟可以燃烧掉这一份巧克力带来的热量;一颗正在游泳的橄榄告诉你:游泳19分钟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页面的最后,你可以通过谷歌地图看到这块巧克力的产地来自比利时,品牌办公室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
越来越多消费者希望不只能够了解食物的热量或碳水化合物含量,还希望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来自哪里、如何种植或培育的。另一方面,了解食物产地,支持有机、本土化的农业,正成为当代纽约年轻人热衷的时髦生活方式之一———他们喜欢中午用App点一份SweetGreen沙拉作为午餐,因为那不仅好吃,而且每种食材都被标注出了出产农场的名称;或是花30美元订购一个月的MilkMade冰淇淋配送,因为所有的原料从牛奶到花生酱均来自于纽约周边的天然有机农场。
虽然目前无法在网站上不断扩充的数据库里找到“士力架”或“奥利奥”等常见零食的信息,但却可以发现像一些小型、独立的零食创意品牌。CooIHaus的创始人是两位喜欢烤饼干的设计师,她们将以建筑为灵感的造型融入冰淇淋制作中,并致力于选取本地农场中所生产的纯天然食材。在网站上,一份CooIHaus牌双倍浓郁巧克力曲奇,夹有薄荷碎粒冰淇淋的零食由不含激素的牛奶制成,包括6种可能的过敏源,每份250卡路里,跳43分钟舞蹈才能完全消耗这份甜食带来的罪恶感。
这份对食品种类和品牌选择的独特性的坚持,也让SageProject承担起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者角色。立足于为食品制作智能说明书的这家网站目前正在开发适合在移动端使用的App。他们希望,如果网站能够为生产厂商和消费者带来良性影响,在未来,我们也许能对“吃什么,如何吃”这件事情期待更多。
插图:宗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