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全面深化改革在爬坡过坎中闯关夺隘,于激流险滩中奋楫向前,呈现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多点突破、协调平衡的积极局面。
改革之火,点燃经济新引擎,为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注入了澎湃动力。
一个主攻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作为经济景气的重要先行指标,11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升至51.7%,是近两年高点。数据传递出的向好态势,本质上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落后产能退出后,我国供给领域供求关系正发生积极变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按照问题导向,今年以来,我国结构性改革紧紧抓住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一战术关键点持续发力,步子之大、效果之实,打消了一些人的观望犹疑。
———去产能:截至目前,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年度任务已基本完成,确保过剩落后产能“真去”“真退”成为工作重点;
———去库存:到10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已连续8个月减少;
———去杠杆: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降成本: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73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13元;
———补短板:农业农村、水利、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投入明显加大。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应该看到,五大任务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国企、金融、财税等重点领域改革所取得的积极进展。
例如今年5月1日起营改增全面推开,预计全年减税将超过5000亿元。“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既是改革目标之一,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务。”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说,此举是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一个核心目标:加快建立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12月5日9时30分,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开市钟声中深港通正式开通。这是继沪港通之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里程碑。
国有企业、财税金融、资本市场、土地制度、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今年以来,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陆续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精彩亮相,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正拔地而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说。
他认为,近期的结构性改革是按照问题导向的“三去一降一补”,但远期目标是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以在完成五大任务时,一些关键性的重大市场化改革不能放松。
———产权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出台,从顶层设计强化了产权保护的法治化路径,稳定了社会预期,坚定了发展信心。
———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释放经济发展活力与潜力。去年以来中国新增市场主体平均每天超过4万户,其中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今年前三季度增加到每天近1.5万户。
———抓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推出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完善激励机制等多项改革,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启动水资源税试点,以经济杠杆撬动企业和地方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向世界彰显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决心。
———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的货币篮子,人民币“更上一层楼”的同时,中国金融改革站上开放新起点。
一个鲜明指向: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有专家曾分析,如果说改革起步时是“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人能从中受益,那么今天的改革中利益调整是躲不过的问题,难免面临矛盾。
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精准对接改革所需、人民所盼,是今年改革的重要特征。
以扶贫攻坚为例,从改革考核机制到整合扶贫资金、激活金融活力,过去一年间“中国式扶贫”展现了巨大的创新性。各省区市纷纷出台和完善了“1十N”扶贫政策举措,既有“加强版”、“升级版”,也有“创新版”,对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拿出了过硬举措。
此外,探索自然资源统一登记,着力解决水、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回应百姓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向往;出台办法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开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出台七大群体增收激励计划,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
展望明年,中国结构性改革仍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改革关头勇者胜,只要我们锐意进取、砥砺奋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能创造中国经济的美好未来。
新华社记者 王希(据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